再次衍公约看杏花
我生独后邵康节,白首黄尘走阡陌。
兴来犹作山水游,不减当年谢康乐。
归来读书茅屋底,不悟庭中雨漂麦。
往年为客上湘水,万里不异僧行脚。
东还苕霅又十年,日夜思归叹萧索。
移舟五湖吊范蠡,酾酒三高祠太伯。
岂无苍弁晴岚翠,亦有洞庭秋月白。
不问乌飞与兔走,自乐鸢飞共鱼跃。
去年买舟上吕梁,横波利石森戈戟。
狂吟不信风涛险,浩饮只恐沧溟窄。
眼中往往逢故人,谩说人民已非昨。
去年二月到燕城,官河水动冰初拆。
解装孤馆深闭门,尘缨未暇沧浪濯。
城西招提双杏树,闻道花开亦将落。
汤休妙语数见招,怜我同是江南客。
嗟余卧病已旬浃,出门不奈东风恶。
西家蹇驴许相借,明日无风便如约。
政使飘零满地香,共拾残英带冰嚼。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邵康节:即邵雍,北宋著名理学家、数学家、诗人,康节是他的谥号。
- 谢康乐:即谢灵运,东晋至南朝宋时期的诗人,康乐是他的封号。
- 庭中雨漂麦:比喻不关心家事,典出《世说新语·言语》。
- 苕霅:指苕溪和霅溪,在今浙江省湖州市境内。
- 苍弁:指苍山,在今浙江省境内。
- 乌飞与兔走:比喻日月如梭,时间流逝。
- 鸢飞共鱼跃:比喻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 吕梁:指吕梁山,在今山西省西部。
- 沧溟:指大海。
- 汤休:指南朝宋时期的僧人汤惠休,以诗才著称。
- 旬浃:指十天。
- 政使:即使。
翻译
我生在邵康节之后,白发苍苍,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奔波。兴致来时,仍会去山水间游玩,不逊色于当年的谢康乐。回到家中,在茅屋下读书,却未察觉庭院中的雨水已经打湿了麦子。往年作为客人前往湘水,万里行程如同僧人行脚一般。东归到苕溪和霅溪已有十年,日夜思念着归乡,感叹着萧索。乘船游五湖凭吊范蠡,在三高祠祭奠太伯。虽然有苍山的翠岚和洞庭湖的秋月,但我并不在意日月如梭,只愿像鸢鸟和鱼儿一样自由自在。去年乘船上吕梁山,波涛中的利石如同戈戟般森严。狂吟诗篇,不惧风涛的险恶,豪饮美酒,只怕大海不够宽广。眼前常常遇到故人,他们轻描淡写地说人民已非往昔。去年二月到达燕城,官河的水开始流动,冰块初解。在孤馆中深闭门扉,尘缨未及在沧浪中洗涤。城西招提寺有两棵杏树,听说花也将要凋落。汤休的妙语多次相邀,怜悯我同是江南的游子。我因病卧床已十天,出门不耐东风的猛烈。西家的蹇驴答应相借,明日若无风便如约前往。即使花瓣飘零满地香,我们也会拾起残英,带着冰块咀嚼。
赏析
这首作品表达了作者对山水之游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望,以及对时光流逝和人生变迁的感慨。诗中运用了许多典故和比喻,如将邵康节和谢康乐作为自己山水之游的榜样,用“庭中雨漂麦”来象征自己对家事的疏忽,以及用“乌飞与兔走”和“鸢飞共鱼跃”来对比时间的流逝和自由的追求。诗的结尾,作者以病中期待与友人共赏杏花的情景,表达了对友情和美好事物的珍视。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作者豁达的胸怀和对生活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