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三日登戙旗山和骆任之

· 黄衷
吟鞍遥入薜萝丛,石磴沿回叠嶂中。 鸠妇一声山雨白,木奴千树野霜红。 头颅谩诧陶弘景,笑语方谐阮仲容。 已过重阳犹对菊,有怀何必怨秋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戙旗山:山名,具体位置不详。
  • 薜萝:一种植物,常用来形容山野间的自然景致。
  • 石磴:石头铺成的阶梯。
  • 鸠妇:指斑鸠,这里形容斑鸠的叫声。
  • 木奴:指柑橘,这里形容柑橘树。
  • 陶弘景:南朝时期的著名道士、学者,此处可能指作者自比。
  • 阮仲容:东晋时期的文学家,此处可能指与作者同游的朋友。

翻译

骑着马吟咏着诗,我远远地进入了长满薜萝的丛林,沿着曲折的石阶在层叠的山峦中穿行。斑鸠的一声鸣叫,使得山雨显得更加洁白,成片的柑橘树在野外的霜降中变得红艳。我自嘲地将自己比作陶弘景,与朋友们谈笑风生,仿佛阮仲容一般。虽然已经过了重阳节,我们仍然对着菊花,有所思绪,又何必怨恨秋风呢?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作者与友人在十月三日登山的情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现了山中的宁静与美丽。诗中“鸠妇一声山雨白,木奴千树野霜红”巧妙地运用了声音和色彩,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感。后两句则通过自比陶弘景和阮仲容,表达了作者的超然态度和对友情的珍视。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黄衷

明广东南海人,字子和。弘治九年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监江北诸仓,清查积年侵羡,得粟十余万石。历户部员外郎、湖州知府、晋广西参政,督粮严法绳奸,境内肃然。后抚云南,镇湖广皆有政绩。官至兵部右侍郎。致仕卒,年八十。有《海语》、《矩洲集》等。 ► 126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