偕黎文塘兄过滕县

与子联镳行,行行入滕里。 劳劳吾何思,伟哉邹孟子。 夫人于尧舜,性善一而已。 指画滕封疆,欲登击壤理。 药虽瞑眩同,道实折枝比。 惜哉悠悠谈,为仁弗由己。 甘受齐楚欺,深失千古会。 七篇炳如丹,百世真可俟。 履地兴吾怀,缅然发斯纪。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一同,一起。
  • 联镳:并马而行,比喻同行。
  • 行行:走着不停。
  • 滕里:指滕县,古地名。
  • 劳劳:忧愁的样子。
  • 邹孟子:指孟子,因其为邹人,故称。
  • 性善:孟子的主要思想之一,认为人性本善。
  • 指画:规划,谋划。
  • 滕封疆:指滕县的边界。
  • 击壤:古代的一种游戏,比喻治理国家。
  • 瞑眩:昏暗,比喻困难或迷惑。
  • 折枝:比喻轻而易举的事情。
  • 悠悠谈:空洞无物的言论。
  • 为仁弗由己:行仁义不由自己,指被外力所迫。
  • 齐楚欺:指被齐国和楚国欺骗。
  • 七篇:指孟子的七篇著作。
  • 炳如丹:比喻非常明显,像红丹一样鲜明。
  • 百世:很多代,比喻长远。
  • 履地:踏在地上,指实地考察。
  • 缅然:遥远的样子。
  • 发斯纪:写下这篇记。

翻译

与黎文塘兄并马而行,一路走着不停,进入了滕县。 我心中忧愁,思考着什么呢?孟子的伟大思想令人敬佩。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这一点与尧舜无异。 他规划滕县的边界,想要实现治理国家的理想。 虽然道路困难重重,但孟子的道义却如同折枝一样简单。 可惜那些空洞的言论,行仁义不由自己。 甘愿受齐楚两国的欺骗,失去了千古的机遇。 孟子的七篇著作鲜明如红丹,百世之后依然真实可信。 实地考察滕县,激发了我的思考,遥远地写下这篇记。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杨起元与友人黎文塘一同游历滕县时所作,诗中表达了对孟子思想的敬仰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感慨。诗人通过对孟子性善论的赞美,以及对其治理理想的向往,展现了自己对道德和政治的深刻思考。同时,诗中也流露出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和对孟子学说长远影响的肯定。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古代圣贤思想的传承与发扬。

杨起元

明广东归善人,字贞复,号复所。万历五年进士。从罗汝芳学王阳明理学。张居正当政,恶讲学。适汝芳被劾罢,起元宗王学如常。官至吏部左侍郎。天启初追谥文懿。有《證学编》、《杨文懿集》等。 ► 25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