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闻筝曲

· 杨慎
清江明月悬,光彩映漪涟。灯影近临水,筝声遥出船。 明月华灯两相照,筝语弦声何要妙。轻璘缛彩艳阳歌,掩抑摧藏苦寒调。 不见新妆出镜台,想应纤手拂香埃。若非汝南刘碧玉,定是秦中薛夜来。 二八蛾眉竞丰茜,十三雁足传情遍。温侯帐底气若虹,谢傅筵前泪如霰。 旧宠新期容易乖,高张疏节迥难谐。金杯漫自传芳酒,罗袖空劳挂玉钗。 曲终如鼓湘灵瑟,断肠似和胡笳拍。淩云未遇掞天才,幽吟一夜东方白。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漪涟(yī lián):水面的波纹。
  • 筝语:筝弦所发出的声音,比喻音乐。
  • 轻璘(lín):形容音乐轻快悦耳。
  • 缛彩(rù cǎi):繁复的色彩,这里指音乐丰富多彩。
  • 掩抑:压抑,抑制。
  • 摧藏(cuī cáng):极度悲伤。
  • 汝南刘碧玉:指古代美女,汝南是地名,刘碧玉是美女的名字。
  • 秦中薛夜来:指古代美女,秦中是地名,薛夜来是美女的名字。
  • 二八蛾眉:指十六岁的美女,蛾眉形容女子眉毛细长。
  • 十三雁足:指十三弦的筝,雁足是筝的部件。
  • 温侯:指三国时期的吕布,温侯是他的封号。
  • 谢傅:指东晋时期的谢安,傅是他的官职。
  • (xiàn):小冰粒,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
  • :违背,不协调。
  • 高张疏节:指音乐节奏高昂而疏远。
  • 迥难谐:难以和谐。
  • 金杯:指酒杯。
  • 罗袖:指女子的衣袖。
  • 玉钗:女子的发饰。
  • 湘灵瑟:湘水之神所奏的瑟声,比喻音乐。
  • 胡笳拍:胡笳是一种乐器,拍指拍子,这里指悲伤的音乐。
  • 淩云:指高远的志向。
  • 掞天才(shàn tiān cái):指有才华的人。
  • 幽吟:低声吟唱。

翻译

在清澈的江面上,明月高悬,月光映照着水面的波纹。近处的水面上,灯影摇曳,而筝声则远远地从船上传来。

明月与华灯相互辉映,筝弦所发出的声音美妙无比。音乐轻快悦耳,丰富多彩,既有艳阳般的欢歌,也有压抑至极的悲伤曲调。

不见有女子从镜台前新妆,想必她们正用纤手拂去香尘。若不是汝南的刘碧玉,那一定是秦中的薛夜来。

十六岁的美女们竞相展示她们的丰姿,十三弦的筝传递着情感。在温侯的帐中,气氛如虹,而在谢傅的筵前,泪如小冰粒。

旧日的宠爱与新的期望容易发生冲突,高昂的音乐节奏难以和谐。酒杯随意传递着美酒,而女子的衣袖空挂着玉钗。

曲终时如同湘水之神所奏的瑟声,断肠的旋律好似胡笳的拍子。高远的志向尚未遇到有才华的人,一夜的低声吟唱直到东方发白。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江上夜晚的景象,通过明月、灯光、筝声等元素,营造出一种幽静而富有情感的氛围。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如“轻璘缛彩”形容音乐的丰富多彩,“掩抑摧藏”表达深沉的悲伤,以及“湘灵瑟”和“胡笳拍”比喻音乐的凄美。通过对美女、音乐和情感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杨慎

杨慎

杨慎,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禀性刚直,每事必直书。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 155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