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惟信册封唐邸因归省母

· 杨慎
鸣玉遥持节,分圭重剪桐。 骅骝开蜀道,蟋蟀采唐风。 税驾云山外,回船月峡东。 还将《南陔》什,一奏北堂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鸣玉:古代贵族佩戴的玉饰,行走时发出声响。这里指张惟信佩戴着玉饰,显得尊贵。
  • 持节:古代使者出使时所持的符节,代表皇帝的权威。
  • 分圭:古代诸侯朝见天子时所持的玉器,代表身份和地位。
  • 剪桐:古代传说中的一种仪式,用以象征封爵。
  • 骅骝:古代良马名,这里指张惟信的坐骑。
  • 蜀道:古代通往四川的道路,以艰险著称。
  • 蟋蟀:昆虫名,这里可能指蟋蟀的鸣声,象征着秋天的到来。
  • 唐风:指《诗经》中的《唐风》,代表古代的诗歌文化。
  • 税驾:停车休息。
  • 云山:高耸入云的山峰,这里指旅途中的风景。
  • 月峡:月光下的峡谷,这里指夜晚的景色。
  • 《南陔》:古代乐府诗名,这里指张惟信将带回家的诗篇。
  • 北堂:古代指母亲的居室,这里指张惟信的母亲。

翻译

张惟信佩戴着玉饰,手持符节远行,分发玉圭重现封爵的仪式。他的坐骑骅骝开辟了通往蜀道的路,蟋蟀的鸣声似乎在采集着《唐风》中的诗意。他在云山之外停车休息,夜晚则在月光下的峡谷东边回船。他还将带回《南陔》这样的诗篇,在北堂中为母亲奏响。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张惟信册封唐邸并归省母的情景,通过“鸣玉”、“持节”、“分圭”等词语展现了他的尊贵与使命。诗中“骅骝开蜀道”与“蟋蟀采唐风”形成对比,既表现了旅途的艰险,又蕴含了文化的传承。结尾的“《南陔》什”与“北堂中”则温馨地表达了归家与孝亲的情感。

杨慎

杨慎

杨慎,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禀性刚直,每事必直书。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 155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