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曾前溪宪副夜过

· 杨慎
閒门寂寂夜先扃,穷巷俄传畅毂经。 迢递驺牙声巳到,荧煌骑火梦初醒。 淮山桂树悬乡月,汉节梅花照客星。 清兴不辞淹雪棹,浊醪还共醉云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閒门寂寂:閒(xián),同“闲”,空闲的门,寂静无声。
  • (jiōng):关闭。
  • 穷巷:偏僻的小巷。
  • 畅毂(chàng gǔ):古代指车辆。
  • 迢递:遥远的样子。
  • 驺牙:古代指马的牙齿,这里指马。
  • 荧煌:明亮。
  • 骑火:指骑马时所持的火把。
  • 淮山:指淮河流域的山。
  • 桂树:桂花树,常用来象征家乡。
  • 汉节:汉朝的使节,这里指使者的象征。
  • 梅花:常用来象征坚韧不拔的品质。
  • 客星:指旅居他乡的人。
  • 淹雪棹:淹,停留;雪棹,雪中的船。
  • 浊醪:浊酒。
  • 云亭:高耸入云的亭子。

翻译

空闲的门前静悄悄,夜晚已经关闭,突然听到远处传来车辆经过的声音。马蹄声从远方传来,已经接近,明亮的火把照亮了梦境。淮河边的山上,桂花树挂着家乡的月亮,汉朝的使节和梅花照亮了旅居他乡的人。不介意在雪中的船上停留,与朋友们在云端之亭共饮浊酒,直到醉意朦胧。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雪夜中一位溪宪副夜访的情景,通过“閒门寂寂”、“穷巷俄传”等词句,展现了夜晚的宁静与突然的动静对比。诗中“淮山桂树”、“汉节梅花”等意象,巧妙地融合了家乡与旅途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和对旅途的感慨。最后两句“清兴不辞淹雪棹,浊醪还共醉云亭”则展现了诗人不畏严寒,与友人共享诗酒之乐的豁达情怀。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杨慎诗歌的独特魅力。

杨慎

杨慎

杨慎,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禀性刚直,每事必直书。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 155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