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州歌头 · 吊诸葛

· 杨慎
伏龙高卧,三顾起隆中。割宇宙,分星宿,借江东。祝东风。 端坐舌战徂公。激公瑾,连子敬,呼翼德,挥白羽,楚江红。 乌韵惊飞,虎踞蚕丛地,炎焰重融。吞吴遗恨在,受诏永安宫。 尽悴苍穹。鉴孤忠。念行营草出师表,心匪石,气凌虹。 岁去志,年驰意,早成翁。目断咸潼。出五丈,屯千井,旗正正,鼓冬冬。 天亡汉,将星陨,卯金终。巾帼食槽司马,生魄走、死垒遗弓。 遣行人到此,千古气填胸。多少英雄。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伏龙:指诸葛亮,因其号“卧龙”。
  • 三顾:指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于草庐之中,请求其出山辅佐。
  • 隆中:地名,诸葛亮隐居之地。
  • 割宇宙:比喻诸葛亮有宏大的政治抱负和才能。
  • 分星宿:比喻诸葛亮善于观察天象,预知未来。
  • 借江东:指诸葛亮借东风,助周瑜火烧赤壁。
  • 端坐舌战徂公:指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与东吴的谋士们辩论,以说服他们联合抗曹。
  • 激公瑾:指诸葛亮激将周瑜,使其决心抗曹。
  • 连子敬:指诸葛亮联合鲁肃,共同策划抗曹大计。
  • 呼翼德:指诸葛亮呼唤张飞,共同作战。
  • 挥白羽:指诸葛亮挥动羽扇,指挥作战。
  • 乌韵惊飞:形容战场上乌鸦惊飞,战事激烈。
  • 虎踞蚕丛地:比喻蜀地险要,如虎踞之地。
  • 炎焰重融:形容战火重燃。
  • 吞吴遗恨在:指诸葛亮未能实现吞并吴国的遗愿。
  • 受诏永安宫:指诸葛亮接受刘备的遗诏,辅佐刘禅。
  • 尽悴苍穹:形容诸葛亮为国家操劳至极,面容憔悴。
  • 鉴孤忠:指后人鉴赏诸葛亮的孤忠。
  • 行营草出师表:指诸葛亮在行营中草拟《出师表》。
  • 心匪石:比喻心志坚定,不可动摇。
  • 气凌虹:形容气势如虹,壮志凌云。
  • 目断咸潼:形容目光远大,志在四方。
  • 出五丈:指诸葛亮出征五丈原。
  • 屯千井:形容军队驻扎之地,井然有序。
  • 旗正正:形容军旗整齐。
  • 鼓冬冬:形容战鼓声声。
  • 天亡汉:指天意要灭亡汉朝。
  • 将星陨:指诸葛亮去世,如将星陨落。
  • 卯金终:指汉朝最终灭亡。
  • 巾帼食槽司马:指司马懿被诸葛亮用计,不敢出战,只能食槽边。
  • 生魄走:形容魂魄离去。
  • 死垒遗弓:指战死沙场,遗留下弓箭。

翻译

诸葛亮高卧隆中,因刘备三顾茅庐而出山辅佐。他有分割天地的宏伟抱负,能观察星象预知未来,借东风助周瑜火烧赤壁。他端坐舌战东吴群儒,激将周瑜,联合鲁肃,呼唤张飞,挥动羽扇,指挥赤壁之战。战场上乌鸦惊飞,他如虎踞蜀地,战火重燃。未能吞并吴国成为他的遗恨,他在永安宫接受刘备的遗诏,辅佐刘禅。他为国操劳至极,面容憔悴,后人鉴赏他的孤忠。他在行营中草拟《出师表》,心志坚定,气势如虹。岁月流逝,他志在四方,目光远大。他出征五丈原,军队驻扎有序,军旗整齐,战鼓声声。天意要灭亡汉朝,诸葛亮去世如将星陨落,汉朝最终灭亡。司马懿被诸葛亮的计策所困,不敢出战。诸葛亮去世后,魂魄离去,战死沙场,遗留下弓箭。后人至此,感慨万千,英雄气概填胸。

赏析

这首作品以雄浑的笔触赞颂了诸葛亮的智谋与忠诚,通过对其一生重要事迹的回顾,展现了他的政治抱负、军事才能和为国家不惜牺牲的精神。诗中运用了丰富的历史典故和生动的比喻,如“割宇宙”、“分星宿”等,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伟大形象。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诸葛亮未能实现吞并吴国遗愿的遗憾,以及对其去世后汉朝灭亡的哀叹。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是对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深情缅怀。

杨慎

杨慎

杨慎,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禀性刚直,每事必直书。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 155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