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茅山:在今江苏句容县东南。
- 茅茨(cí):茅草盖的屋顶,亦指茅屋。
- 红尘:指繁华的社会,泛指人世间。
- 鬓丝:鬓发。
- 步鹤:像鹤一样行走。
- 紫苔:苔藓。
- 粳稌(jīng tú):粳稻和糯稻。
- 菑畬(zī shē):耕耘。
- 簠簋(fǔ guǐ):古代祭祀宴享时盛黍稷的两种器皿。簠簋思,指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
- 綵袖:代指女子的服饰。
- 鱼轩:古代贵族妇女所乘的车,用鱼皮装饰。
- 黄冠:道士所戴束发之冠,用金属或木类制成,其色尚黄,故曰黄冠。
- 野服:村野平民服装。
翻译
在茅山听着春雨搭起了茅屋,心中担心尘世的纷扰会染白双鬓。像鹤一样行走在布满紫苔的小径上,春天已让小径遍布春色,蛙鸣于绿水旁,夜晚让池塘水满而平静。粳稻和糯稻已经足够满足耕耘的愿望,身上的衣线怎能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那身着华服乘坐豪车的日子如今已经远去,穿上道士的黄冠和野服倒是十分适宜。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茅山道士在春雨中的所思所感。首联写道士在茅山结庐听雨,表达了他对尘世纷扰的担忧和超脱世俗的愿望。颔联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象,如满径的紫苔和喧闹的蛙鸣,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氛围,同时也衬托出道士内心的宁静。颈联则从生活的实际需求出发,提到了粮食的丰收满足了耕耘的期望,而衣线则让他想起了父母的养育之恩,体现了对生活的感恩和对亲情的珍视。尾联感慨过去的富贵生活已经消逝,而现在的道士装扮却与自己的心境相契合。整首诗意境清幽,语言优美,将道士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表达了对尘世的超脱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