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元太仆惠小山巾次韵奉谢

· 顾清
苏老危巾四百年,还从离合见方圆。 临皋亭下一回首,丛桂林间别有天。 萧散最便麋鹿性,风流不上绮罗筵。 晚来月照西窗下,犹恨鬅鬙鬓影偏。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太仆:官名,掌管皇帝的舆马和马政。
  • :给予好处、赠送。
  • 小山巾:一种头巾。
  • 次韵:依照别人作诗所用的韵来和诗。
  • 奉谢:表示恭敬地感谢。
  • 苏老:指苏轼,其曾戴过高头巾。
  • 危巾:高头巾。
  • 离合:分离与聚合,这里指世事的变化。
  • 方圆:指事物的形态或规则。
  • 临皋亭:在今湖北黄冈南长江边,苏轼曾在此居住。
  • 回首:回头,回想。
  • 丛桂:丛生的桂树,常象征着美好、吉祥。
  • 别有天:另有一种境界。
  • 萧散:潇洒自然,不拘束。
  • 麋鹿性:指喜欢自由、不受拘束的天性。
  • 风流:这里指风采、气质。
  • 绮罗筵:指豪华的宴会。
  • 鬅鬙(péng sēng):头发散乱的样子。

翻译

苏轼戴高头巾已过去四百年,从世事的变化中能看出事物的形态规律。在临皋亭下回头望去,丛生的桂树林间有着别样的天地。潇洒自然最符合麋鹿喜爱自由的天性,这样的风流气质不会出现在豪华的宴会上。夜晚来临月光照在西窗之下,还是遗憾头发散乱鬓影偏斜。

赏析

这首诗以苏轼的高头巾为引,表达了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繁华的超脱。诗的开头通过苏轼的头巾,跨越时空,思考世事的变化和规律。接着描绘临皋亭下的景色,丛桂林间别有洞天,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然后强调了萧散的性格与麋鹿的自由天性相契合,而这种风流气质与豪华宴会的格格不入,表现出诗人对纯真自然的追求。最后写夜晚月照西窗,却遗憾鬓影偏斜,或许暗示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自身现状的一丝感慨。整首诗意境优美,语言简练,用典自然,将情感与景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人生追求。

顾清

明松江府华亭人,字士廉,号东江。弘治六年进士。授编修,进侍读。平生以名节自励。正德初刘瑾擅权,同邑张文冕附之为显宦,清即绝不与通。瑾衔之,出为南京兵部员外郎。瑾诛,累迁礼部右侍郎。前后请立太子、罢巡幸,疏凡十数上。嘉靖初以礼部尚书致仕,卒谥文僖。工书,笔致清劲。有《松江府志》、《傍秋亭杂记》、《东江家藏集》。 ► 162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