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连阳乞食至焕之元戎镇中先成二律

筼筜无实凤先饥,况复川原有鼓鼙。 客里眠云浮小艇,意中求友见长霓。 廿年讲席心常苦,八座军容气正威。 花满湟川春草绿,玉篸瑶巘正相宜。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筼筜(yún dāng):一种皮薄、节长而竿高的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
  • 鼓鼙(pí):古代军中常用的乐器,这里指战争。
  • 廿年:二十年。
  • 八座:封建时代中央政府的八种高级官员。历朝制度不一,所指不同。东汉以六曹尚书并令、仆射为“八座”;三国魏,南朝宋、齐以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隋、唐以六尚书、左右仆射及令为“八座”。后世文学作品多以指高官。
  • 湟川:河流名。
  • 玉篸(zān):玉簪,一种首饰。
  • 瑶巘(yǎn):美玉般的山峰。

翻译

水边的大竹子还未结实,凤凰便先饥饿了,何况河流原野上又有战争发生。我在客居之地,心像浮云般漂泊,乘小艇而行,心中渴望结交好友,就像见到长长的霓虹。二十年来讲授学问,内心常常愁苦,元戎大人军容威严,气势正盛。湟川两岸春花绽放,春草碧绿,美玉般的山峰上正适合插着玉簪。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诗人的漂泊之苦和对友情的渴望,同时也展现了元戎镇中的威严气势。诗的前两句通过“筼筜无实凤先饥”和“川原有鼓鼙”,以竹子未结实凤凰先饥饿和战争的发生,暗示了社会的不安和人们的困境。接下来,诗人描述了自己客居的漂泊状态和对友情的期待。“廿年讲席心常苦”表达了诗人在讲授学问过程中的艰辛和内心的愁苦。而“八座军容气正威”则突出了元戎镇中的威严和气势。最后,诗人以湟川的春景和瑶巘作结,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画面,也许是在表达对和平与美好的向往。整首诗意境深沉,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将诗人的复杂情感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释今无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三年渡辽海,涉琼南而归,备尝艰阻,胸次益潇洒廓落。再依雷峰,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 13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