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镜中灯

昆吾本自冶红炉,银海谁知日出图。 光夺菱花开绛蕊,影藏云髻插珊瑚。 赤乌入月天河竭,博望浮星汉德孤。 试看夜蛾轻扑处,此中还可热人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昆吾:传说中善于制造陶器和铸造刀剑的人,这里指制镜的材料或工匠。(昆吾:[kūn wú])
  • 银海:本指银的海洋,这里指镜子光亮如银海。
  • 菱花:古代铜镜多做成菱花形,这里指代镜子。
  • 绛蕊:红色的花蕊,这里形容灯光的颜色。(绛:[jiàng])
  • 云髻:高耸的发髻。
  • 珊瑚:由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骨骼聚结而成的东西,状如树枝,多为红色,也有白色或黑色的,这里指灯影如珊瑚般美丽。
  • 赤乌:传说中的瑞鸟,这里指太阳。(赤乌:[chì wū])
  • 入月:指天象中月亮遮掩了太阳。
  • 天河竭:银河的水干涸,象征着一种极端的变化。
  • 博望:张骞(qiān)的封号,这里指代流星。(骞:[qiān])
  • 汉德孤:比喻汉朝的德运衰微,这里以流星比喻人的命运无常或事物的衰落。

翻译

镜子本是在红炉中冶制而成,这明亮如银海的镜子中谁能想到呈现出日出的图景。灯光夺目,使菱花形的镜子好似开放着红色的花蕊,灯影隐藏在高耸的发髻中,仿佛插入了美丽的珊瑚。太阳被月亮遮掩,银河的水似乎都干涸了,博望侯张骞那样的流星出现,汉朝的德运也显得孤独。试着看看夜晚的飞蛾轻轻扑向灯火之处,在这当中是否还能让人感受到温暖呢?

赏析

这首诗以咏镜中灯为主题,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象征手法。诗的首联描述了镜子的制作和其如银海般的光亮,为下文镜中灯的描写做铺垫。颔联通过“光夺菱花开绛蕊,影藏云髻插珊瑚”的形象描写,生动地展现了镜中灯的美丽和奇妙,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颈联则引入了一些天象和历史典故,如“赤乌入月天河竭”和“博望浮星汉德孤”,增加了诗歌的深度和内涵,暗示了世事的变幻无常。尾联以飞蛾扑火的场景结尾,引发人们对镜中灯所带来的温暖的思考。整首诗意境优美,语言瑰丽,将镜子、灯光与各种意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对世间万物的独特感悟。

释今无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三年渡辽海,涉琼南而归,备尝艰阻,胸次益潇洒廓落。再依雷峰,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 13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