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日亭次苏东坡韵

平望沧茫远接天,风吹高影落前湾。 红潮直射三更眼,白练深围十月山。 清切猿声喧夜气,漂零鹤羽对寒颜。 神州连石无寻处,只在扶桑未跃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平望:远望,放眼远望。
  • 沧茫:迷茫辽阔的样子。(“沧”读作“cāng”)
  • 红潮:形容晚霞映照下的景象,此处比喻阳光。
  • 三更眼:半夜的视线,形容夜晚的视线。
  • 白练:白色的绢带,这里指白色的雾气。
  • 夜气:夜晚的清凉之气。
  • 漂零:飘泊流落。
  • 鹤羽:鹤的羽毛,此处借指像鹤羽一样的东西,可能指的是雾气或是其他类似的景象。
  • 扶桑:神话中的树名,传说太阳从这里升起。(“扶”读作“fú”)

翻译

放眼远望,一片迷茫辽阔,远接天际,风吹动着高大的影子落在前面的水湾处。 红色的阳光直射进半夜的视线中,白色的雾气深深围绕着十月的山峦。 清切的猿声在夜晚的清凉气息中喧闹着,飘泊流落的像鹤羽一样的东西对着我这带着寒意的面容。 神州大地与石头相连的地方无处可寻,只在那太阳尚未跃出的扶桑之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观而又略带神秘的景象。首联通过“平望沧茫远接天”展现出辽阔的视野,“风吹高影落前湾”则增添了一丝动态感。颔联中“红潮直射三更眼”写出了阳光的强烈和独特的时间感受,“白练深围十月山”描绘了山间雾气环绕的景象,色彩和氛围的对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颈联的“清切猿声喧夜气,漂零鹤羽对寒颜”通过声音和视觉的描写,进一步烘托出夜晚的氛围和诗人的心境。尾联“神州连石无寻处,只在扶桑未跃间”则带有一种深邃的思考,似乎在寻找着某种难以捉摸的东西,也许是希望,也许是某种精神的寄托。整首诗意境宏大,用词精准,将自然景观与诗人的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释今无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三年渡辽海,涉琼南而归,备尝艰阻,胸次益潇洒廓落。再依雷峰,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 13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