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澹归韵九首

摩醯品字一齐开,失路原因得路埋。 长见秋风吹鹢首,管收和泪泣驴胎。 金轮负铁终成塔,玉露侵人不上台。 君已白头吾渐老,三夫市虎谤还来。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摩醯(xī):指大自在天,在印度教中是主要神祇之一,佛教有时也借用此概念。
  • 鹢(yì)首:古代画鹢鸟于船头,所以称船头为鹢首。这里借指船只。
  • 驴胎:佛教以驴比喻愚蠢,驴胎则表示处于愚昧无知的状态。
  • 金轮:在佛教中,金轮象征着佛法的力量或佛的智慧。
  • 三夫市虎: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翻译

大自在天的各种特征一同展现开来,迷失道路的原因也正是因为找到了道路而被埋藏。常常看到秋风吹打着船头,只能管着自己收起眼泪,为处于愚昧无知状态的自己哭泣。凭借佛法的力量终究能够建成高塔,清冷的露水侵袭着人,让人无法登上高台。你已经白发苍苍,我也渐渐老去,就像“三夫市虎”的故事一样,诽谤还是会传来。

赏析

这首诗充满了深邃的哲理和人生感慨。诗人通过一系列的意象和比喻,表达了对人生道路的思考和对世态炎凉的无奈。诗中提到摩醯品字的展开以及失路与得路的关系,寓意着人生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秋风吹鹢首和泣驴胎的描述,表现出诗人在困境中的孤独和悲哀。金轮负铁终成塔,传达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努力,最终能够实现目标的信念;而玉露侵人不上台,则暗示了外界的阻碍和困难。最后,诗人以“三夫市虎谤还来”表达了对诽谤和误解的无奈,也反映了社会现实的残酷。整首诗意境深沉,语言含蓄,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释今无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三年渡辽海,涉琼南而归,备尝艰阻,胸次益潇洒廓落。再依雷峰,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 13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