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顿公

雁带馀声入海烟,霜林空末望高天。 愁团半是送行日,閒咏偏多寄远篇。 枕畔湖山风叶搅,书边意况雪花溅。 春来纵有莺尖惠,不得桥边招隐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寄顿:存放,安置。这里指寄托情感、思绪。 (zhǎo):指水池,这里是作者的名字。 (yú):同“余”,剩余,多余。 海烟:海面的烟雾。 空末:空旷的树梢。 :聚集。 :吟咏,作诗。 :表示程度,特别,格外。 (pàn):旁边。 意况:意境,情状。 (jiàn):这里指雪花飞舞的样子,给人以动态的感觉。 莺尖惠:指黄莺的鸣叫声优美动听。 招隐泉:此处可能指代隐居之地的美好景致或象征隐居的生活。

翻译

大雁带着它的余声消失在海面的烟雾之中,经霜的树林空旷,树梢遥望着高远的天空。忧愁大半是在送行的日子里聚集起来的,闲暇时吟咏的诗篇中格外多的是寄给远方之人的。枕边是湖山,风吹树叶搅动着思绪,书边的意境情状如雪花飞溅。春天到来纵使有黄莺优美动听的鸣叫,也不能在桥边寻得那如招隐泉般的隐居之地。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和自身情感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在送别后的离愁别绪以及对远方的思念,同时也流露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的首联以大雁和霜林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空旷、寂寥的氛围。颔联则直接表达了忧愁因送行而生,而寄远之篇则是抒发思念之情的方式。颈联通过描写枕畔湖山和书边意况,进一步烘托出内心的不平静。尾联以春天的莺鸣和招隐泉为象征,表达了对宁静隐居生活的渴望,但又感到难以实现。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释今沼

今沼(一六二一--一六六五),字铁机。番禺人。天然禅师族侄。原姓曾,名炜,字自昭。诸生。明桂王永历十二年(一六五八)迎天然老人返雷峰。十四年开戒,与石鉴禅师同日受具,命司记室,寻升按云堂。随杖居东官芥庵,益自淬励。一夕坐亡,卒年四十五。有全集行世。清同治《番禺县志》卷四九有传。 ► 12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