篻竹坡

半里扶疏荫石屏,青葱谁识岁寒情。 欺霜不与松争老,拂雾偏宜月共明。 紫箨暗垂丹嶂暮,翠烟斜映碧川晴。 临流似忆孤舟客,时倚江风作雨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篻(piǎo)竹:一种竹子。
  • 扶疏:枝叶繁茂分披的样子。
  • 紫箨(tuò):竹笋的外壳,呈紫红色。
  • 嶂(zhàng):高险的山,如屏障的山峰。

翻译

在半里长的路程中,篻竹枝叶繁茂,荫蔽着石屏。它的青葱翠绿,又有谁能理解它在寒冬中所蕴含的情谊呢?篻竹不惧冰霜,不与松树争比谁更苍老,微风吹拂着雾气,它恰好适宜与明月共同明亮。紫红色的竹笋外壳暗暗地垂落在傍晚如屏障的山峰下,翠绿的烟雾斜斜地映照在晴朗的碧川之上。临近溪流,篻竹似乎让我回忆起孤独的行舟客,时常倚靠在江边的风中,发出像雨声般的声响。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篻竹坡的景色以及篻竹所蕴含的品质。诗中通过“扶疏荫石屏”“岁寒情”“欺霜”等词语,表现了篻竹的繁茂、坚韧和耐寒的特点,赋予了篻竹人的情感和品质。“拂雾偏宜月共明”“翠烟斜映碧川晴”等句,生动地描绘了篻竹在不同环境下的美丽姿态和景色。结尾“临流似忆孤舟客,时倚江风作雨声”,将篻竹的声音与孤舟客联系起来,增添了一种孤寂的氛围。整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清新,通过对篻竹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坚韧品质的赞美和对孤寂情境的感受。

释今壁

今壁(?—一六九五),字仞千。东莞人。俗姓温。弱冠出世,习毗尼于鼎湖。闻天然禅师倡道雷峰,徒步归之。禅师一见知为法器,许以入室。清圣祖康熙七年(一六六八)元旦,与澹归禅师同日付嘱。三十四年(一六九五)冬,分座海云。未几示寂。清光绪《广州府志》卷一四一有传。 ► 2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