袈裟田

袈裟曾效此田衣,日用犁耕自不饥。 清净乞求能活命,脂膏消落法身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袈裟(jiā shā):指佛教僧众所穿的法衣。
  • 田衣:指袈裟,因其形状像田相,故有此称。
  • 脂膏:本指油脂,这里比喻民脂民膏、财富。

翻译

曾经穿着袈裟效仿此田衣,每天用犁耕田自然不会饥饿。以清净之心乞求便能维持生命,当把民脂民膏消除后,法身才能变得肥沃(健壮)。

赏析

这首诗以袈裟和耕田为喻,表达了一种对清净生活和道德修行的追求。诗中的“袈裟曾效此田衣,日用犁耕自不饥”,描绘了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满足生活需求,体现了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态度。“清净乞求能活命”强调了内心的清净和对简单生活的渴望。最后一句“脂膏消落法身肥”,则富有深意,表达了对消除贪婪和过度追求物质财富的期望,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精神上的“法身”得到滋养和成长。整首诗简洁明快,富有禅意,反映了作者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思考。

释道丘

道丘(一五八六—一六五八),字离际,晚号栖壑。顺德人。俗姓柯。开山云顶,因号云顶和尚。从碧崖剃染,礼法性寺寄庵大师受圆具戒。后访六祖新州故址,道经端州,入主法庆云寺,为鼎湖开山之祖。清光绪《广州府志》卷一四一有传。 ► 2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