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丹霞诸兄四章时天老人以海幢主者之席见命遣侍僧走辞作此却寄

黄昏清昼愿空违,此事那堪再辱之。 忍住法中当法坏,久知人患是人师。 狮王舌上狐涎溅,虎步蹄惊驽足移。 这座不容轻觊觎,执鞭惟有效驱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丹霞:地名或人名,此处可能指某个地方或某个人。具体含义需根据上下文判断。
  • 诸兄:各位兄长或朋友们。
  • 天老人:可能是一个人的称号或尊称。
  • 海幢主者之席:“海幢”可能为某地的名称,“主者之席”指主持者的位置或职位。
  • :派遣。
  • 侍僧:侍候的僧人。
  • :推辞,拒绝。
  • 觊觎(jì yú):渴望得到不应该得到的东西。
  • 驽足(nú zú):指劣马,比喻才能低下。

翻译

黄昏和清晨的愿望都落空违背了,这件事怎能再次承受这样的屈辱呢。 忍住应当在法规中破坏法规,长久以来知道人的祸患就是自身可成为别人的老师。 狮子王的舌头上溅有狐狸的口水,老虎的步伐使驽马的蹄子惊慌地移动。 这个位置不容许被轻易地非分企图,拿着鞭子只有努力奔走效力。

赏析

这首诗的语言较为含蓄隐晦,可能蕴含着作者对某种情境或人物的复杂情感和思考。诗中运用了一些形象的比喻和象征,如“狮王舌上狐涎溅”“虎步蹄惊驽足移”,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整体上,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某件事情的拒绝和对一些现象的看法,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自身立场的坚定和对职责的认识。然而,由于缺乏更多的背景信息,对这首诗的具体理解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但仍能感受到作者在诗中所传达的一种严肃和坚定的态度。

释今无

今无(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万氏子,年十六,参雷峰函是,得度。十七受坛经,至参明上座因缘,闻猫声,大彻宗旨。监栖贤院务,备诸苦行,得遍阅内外典。十九随函是入庐山,中途寒疾垂死,梦神人导之出世,以钝辞,神授药粒,觉乃苏,自此思如泉涌,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师命只身走沈阳,谒师叔函可,相与唱酬,可亟称之。三年渡辽海,涉琼南而归,备尝艰阻,胸次益潇洒廓落。再依雷峰,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圣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请藏入北,过山东,闻变,驻锡萧府。十四年回海幢。今无为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台全集》。清陈伯陶编《胜朝粤东遗民录》卷四有传。 ► 13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