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怀三十一首

· 刘基
亭亭山上木,蔚蔚石底竹。 谅非怀隐忧,胡为自局促。 振衣陟崇冈,高下睡原陆。 凤凰栖枯枝,稻粱肥雁骛。 春阳悦众日,风雨愁比屋。 人主各有情,岂若麋与鹿。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亭亭:挺拔直立的样子。
  • 蔚蔚:茂盛的样子。
  • 谅非:实在不是。
  • 局促:拘束,不自在。
  • 振衣:抖动衣服,去除尘土,比喻振奋精神。
  • :登,上升。
  • 崇冈:高山。
  • 高下:高低不平。
  • 睡原陆:指平原和陆地。
  • 稻粱:指粮食。
  • 肥雁骛:肥壮的雁和骛(野鸭)。
  • 春阳:春天的阳光。
  • 悦众日:使众人感到愉悦的日子。
  • 风雨愁比屋:风雨使得邻里之间都感到忧愁。
  • 人主:指君主或统治者。
  • 岂若:怎能像。
  • 麋与鹿:指麋鹿,比喻自由自在的生活。

翻译

挺拔直立的山上树木,茂盛地生长在石底的竹子。 实在不是因为怀有深重的忧虑,为何自己感到如此拘束不自在。 抖动衣服,振奋精神登上高山,高低不平的平原和陆地尽收眼底。 凤凰栖息在枯枝上,而肥壮的雁和野鸭享受着丰盛的粮食。 春天的阳光让众人感到愉悦,但风雨却使邻里之间都感到忧愁。 君主和普通人各有自己的情感,怎能像麋鹿那样自由自在呢?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由与束缚的深刻感悟。诗中“亭亭山上木,蔚蔚石底竹”以自然景物起兴,引出诗人内心的感受。后文通过对凤凰与雁骛、春阳与风雨的对比,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于现实社会中人们情感束缚的感慨。最后以“岂若麋与鹿”作结,强烈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体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

刘基

刘基

刘基,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杰出的战略家、政治家及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 162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