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时述事十首

· 刘基
古人有战伐,诛暴以安民。 今人尚杀戮,无问豺与麟。 滥官舞国法,致乱有其因。 何为昧自反,一体含怒瞋。 斩艾若草芥,虏掠无涯津。 况乃多横敛,殃祸动辄臻。 人情各畏死,谁能坐捐身。 所以生念虑,啸聚依荆榛。 暴寡惮强梁,官政惟因循。 将帅各有心,邈若越与秦。 迁延相顾望,退托文移频。 坐食挫戎机,养虺交蛇鳞。 遂令耕桑子,尽化为顽嚚。 大权付非类,重以贻笑颦。 鼠璞方取贵,和璧非所珍。 但恐胥及溺,是用怀悲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战伐:战争。
  • 诛暴:消灭暴行。
  • 安民:安抚百姓。
  • 杀戮:大量杀害。
  • 豺与麟:豺狼和麒麟,比喻恶人与贤人。
  • 滥官:滥用职权的官员。
  • 国法:国家的法律。
  • 昧自反:不明智地自我反省。
  • 一体:全体。
  • 怒瞋:愤怒和瞪眼。
  • 斩艾:斩杀。
  • 草芥:微不足道的东西。
  • 虏掠:抢劫掠夺。
  • 无涯津:无边无际。
  • 横敛:横征暴敛。
  • 殃祸:灾难。
  • 动辄:动不动就。
  • :到来。
  • 畏死:害怕死亡。
  • 坐捐身:轻易牺牲生命。
  • 生念虑:产生忧虑。
  • 啸聚:聚集。
  • 荆榛:荆棘丛生之地。
  • 暴寡:欺负弱小。
  • 强梁:强横的人。
  • 因循:沿袭旧习。
  • :遥远。
  • 迁延:拖延。
  • 顾望:观望。
  • 退托:推托。
  • 文移频:频繁地发文推脱。
  • 坐食:白吃俸禄。
  • 挫戎机:挫败军事行动。
  • 养虺交蛇鳞:养虎遗患。
  • 耕桑子:农民。
  • 顽嚚:顽固不化。
  • 大权:重要的权力。
  • 非类:不合适的人。
  • 贻笑颦:留下笑柄。
  • 鼠璞:不值钱的玉。
  • 和璧:珍贵的玉。
  • 胥及溺:全都淹没。
  • 悲辛:悲伤。

翻译

古人进行战争,是为了消灭暴行,安抚百姓。而现在的人却只是为了杀戮,不管是恶人还是贤人。滥用职权的官员违反国法,导致混乱有其原因。为何不明智地自我反省,全体都充满了愤怒和瞪眼。斩杀如同割草,抢劫掠夺无边无际。再加上横征暴敛,灾难动不动就到来。人们都害怕死亡,谁能轻易牺牲生命?所以产生了忧虑,人们聚集在荆棘丛生之地。欺负弱小,害怕强横的人,官政只是沿袭旧习。将帅们各有心思,彼此之间遥远如同越国与秦国。拖延观望,频繁地发文推脱。白吃俸禄,挫败军事行动,养虎遗患。于是农民们全都变成了顽固不化的人。重要的权力交给了不合适的人,留下了笑柄。不值钱的玉被看重,珍贵的玉却不受珍视。恐怕所有人都会淹没,因此感到悲伤。

赏析

这首诗深刻批判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官员的腐败无能。诗人通过对比古人战伐的目的和今人杀戮的盲目,揭示了社会道德的沦丧和法治的缺失。诗中“滥官舞国法,致乱有其因”一句,直指官员滥用职权,导致社会动荡。而“斩艾若草芥,虏掠无涯津”则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残酷景象。最后,诗人对权力的错误分配和珍贵事物的被忽视表示忧虑,预感到整个社会可能面临的灾难,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刘基

刘基

刘基,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杰出的战略家、政治家及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 162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