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耶溪杳郭深居精舍

· 刘基
上人好山居,入山惟恐浅。 纡馀涉渊沄,结搆依㟞嵃。 冈峦外挺拔,水木终隐显。 其前对鹅鼻,突兀正冠冕。 其傍连木禾,积翠森偃蹇。 后有狮子岩,崷崒露龈齴。 春花炫阳林,秋草馥阴畎。 高通云雨过,侧见星斗转。 桃源不远求,箕颍安足践。 我来三伏凉,羁怀忽如展。 谈经道心融,听法俗虑剪。 疏窗夜深启,孤月挂遥岘。 空濛白毫光,闪铄动崖巘。 何当此卜邻,永用辞淟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纡馀(yū yú):曲折回旋。
  • 渊沄(yuān yún):深水流动的样子。
  • 结搆(jié gòu):建筑结构。
  • 㟞嵃(zhàn yǎn):山势高峻。
  • 挺拔:直立而高耸。
  • 隐显:隐没与显现。
  • 鹅鼻:山名,形状似鹅鼻。
  • 突兀:高耸突出。
  • 冠冕:比喻最高部分。
  • 木禾:山名,树木茂盛。
  • 积翠:积累的绿色,指树木茂密。
  • 森偃蹇(sēn yǎn jiǎn):树木茂密而高耸。
  • 狮子岩:山岩名,形似狮子。
  • 崷崒(qiú zú):山势高峻。
  • 龈齴(yín yǎn):山石的裂缝。
  • (fù):香气。
  • 阴畎(yīn quǎn):阴暗的田间小沟。
  • 星斗转:星星移动,指夜空。
  • 桃源:比喻理想中的美好境地。
  • 箕颍(jī yǐng):古代地名,比喻隐居之地。
  • 羁怀:旅人的心情。
  • 谈经:讨论经典。
  • 道心融:心与道合一。
  • 听法:听讲佛法。
  • 俗虑剪:剪除世俗的忧虑。
  • 疏窗:稀疏的窗户。
  • 孤月:单独的月亮。
  • 遥岘(yáo xiàn):远处的山峰。
  • 空濛:模糊不清的样子。
  • 白毫光:佛教中指佛的光明。
  • 闪铄(shǎn shuò):闪烁。
  • 崖巘(yá yǎn):山崖。
  • 卜邻:选择邻居。
  • 淟湎(tiǎn miǎn):沉溺。

翻译

上人喜欢住在山中,只怕山不够深。他曲折地穿越深水,在峻峭的山上建造精舍。山峦在外挺拔,水木时隐时现。前面正对着鹅鼻山,高耸突出,如同戴着冠冕。旁边是木禾山,树木茂密高耸。后面有狮子岩,山势高峻,露出石缝。春天的花朵在阳光下炫目,秋草在阴暗的田间小沟中散发香气。雨水从高处通过,星星在侧面移动。桃源般的美好境地不必远求,隐居之地也不必去箕颍。我来这里享受三伏天的凉爽,旅人的心情顿时舒展。讨论经典使心与道合一,听讲佛法剪除了世俗的忧虑。深夜打开稀疏的窗户,孤独的月亮挂在远处的山峰上。模糊不清的佛光闪烁,动摇着山崖。我何不在此选择邻居,永远告别沉溺。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上人在深山中的隐居生活,通过对山水的细腻描绘,展现了隐居者对自然的亲近与对世俗的超脱。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如“鹅鼻”、“木禾”、“狮子岩”等,构建了一个幽静而高远的山居图景。通过对比春花秋草、星斗转移,表达了时间的流转与自然的恒常。最后,诗人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希望在此找到心灵的归宿,远离尘嚣。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体现了明代诗人刘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

刘基

刘基

刘基,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杰出的战略家、政治家及文学家,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 162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