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冈夕照

· 萧远
万仞高冈插碧空,翠华亭畔气菁葱。 衡阳飞雁来秋色,荆水风帆挂落虹。 芳草昔曾经御辇,滩声疑是奏焦桐。 南巡帝子今何处,愁见青山夕照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rèn):古代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
  • 翠华亭:为帝王出行时所设的亭子,这里指具有华丽装饰的亭子。
  • 菁葱: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
  • 衡阳飞雁:常用来形容秋天的景象,古人认为大雁秋天南飞,至衡阳而止。
  • 荆水:河流名,具体所指不详。
  • 御辇(niǎn):皇帝乘坐的车子。
  • 焦桐:泛指好琴,这里可能是指美妙的音乐。

翻译

万仞高的山冈直插碧蓝的天空,翠华亭旁草木茂盛葱郁。 从衡阳飞来的大雁带来了秋天的气息,荆水上的船帆如同挂着落下的彩虹。 芳草曾经被皇帝的车辇碾压过,河滩的水声仿佛是在演奏着美妙的琴音。 南巡的帝王之子如今在何处呢,在忧愁中看着青山在夕阳的映照之下。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皇冈夕照的景色,同时蕴含着对历史的感慨和对往昔的怀念。诗的首联通过描写高冈和翠华亭畔的景色,展现出一种雄伟而又生机勃勃的景象。颔联中“衡阳飞雁来秋色”点明了季节,增添了秋意的氛围,“荆水风帆挂落虹”则形象地描绘了水面上帆船的美丽景象。颈联通过“芳草昔曾经御辇,滩声疑是奏焦桐”,回忆了过去皇帝南巡的情景,同时也借助芳草和滩声,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尾联“南巡帝子今何处,愁见青山夕照中”,表达了对南巡帝王的思念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在青山夕照的背景下,更增添了一种忧伤的情绪。整首诗意境优美,语言凝练,将自然景色与历史情感相结合,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萧远

萧远,曲江人。明思宗崇祯九年(一六三六)举人。事见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七六。 ► 2篇诗文

萧远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