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少师李公致仕还淮南

先皇御宇重词臣,手诏亲题第一人。 望切上台因补衮,恩深三极尽垂绅。 朝承清燕常焚草,归揖宾僚许吐茵。 便拟东山操杖履,五湖烟水正迷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御宇:统治天下。(御:yù)
  • 词臣:文学侍从之臣,这里指李公因其文学才能受到器重。
  • 亲题:皇帝亲自题写。
  • 望切:期望殷切。
  • 上台:指宰相或高官。
  • 补衮(gǔn):补救规谏帝王的过失,此处指李公肩负重任。
  • 三极:三才,天、地、人。
  • 垂绅:大带下垂,形容大臣的稳重仪态。
  • 清燕:清闲,安逸。
  • 焚草:焚烧宫中起草的诏令文稿,指工作机密慎重。
  • 揖(yī):作揖。
  • 宾僚:宾客幕僚。
  • 吐茵:指醉后失误,这里指李公退休后生活较为自在。
  • :打算。
  • 东山:用谢安隐居东山典,指归隐。
  • 杖履:老者所用的手杖和鞋子,代指老人出行。
  • 五湖烟水:太湖及其附近的湖泊,泛指江湖。
  • 迷津:使人迷惑的境界,此指令人向往的湖光山色。

翻译

先皇统治天下时很器重文学之臣,亲手诏书题名李公为第一人。 他被殷切期望能登上高位补救规谏帝王的过失,皇恩深厚至极尽显稳重仪态。 在朝廷时承接清闲安逸的生活,日常工作机密慎重,归乡后向宾客幕僚作揖,允许自己自在一些。 便打算在东山像谢安一样过着隐居生活,拄杖漫步,那五湖的烟水景色正是令人向往的迷人之境。

赏析

这首诗是黎民表为送少师李公致仕还淮南而作。诗的首联写先皇对李公的器重,突显其地位之高。颔联描述了李公肩负的重任以及所受的皇恩,展现出他的重要性和威严。颈联则对比了李公在朝时的工作状态和归乡后的生活,前者严谨,后者较为自在。尾联表达了李公打算归隐的意愿,以及对五湖烟水美景的向往,营造出一种悠然闲适的氛围。整首诗语言优美,用典恰当,通过对李公的描写,既体现了他的功绩和威望,又传达了对他退休生活的美好祝愿。

黎民表

明广东从化人,字惟敬,号瑶石山人。黎贯子。黄佐弟子。以诗名,与王道行、石星、朱多煃、赵用贤称“续五子”。亦工书画。嘉靖举人。选入内阁,为制敕房中书舍人,出为南京兵部车驾员外郎。万历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参议。有《瑶石山人稿》、《养生杂录》、《谕后语录》。 ► 15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