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岁避兵

· 钱宰
中原丧乱起,群雄遍江河。 我行江之南,亦复罹兵戈。 亲戚相奔窜,闾里传惊讹。 一朝闻寇至,攀腾上岩萝。 路逢伟男子,负母匿山阿。 弱妇行不前,缢死枯树柯。 岂忍弃尔死,救尔如母何。 听此欲援之,山下寇已多。 行登寂高峰,天高郁嵯峨。 怅然思匪风,吞声不成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己亥岁:己亥这一年。
  • 丧乱:死亡祸乱。后多以形容时势或政局动乱。
  • (lí):遭受苦难或不幸。
  • 闾里:古代城镇中有围墙的住宅区,借指平民聚居区。
  • (é):错误,讹传。
  • :盗匪,侵略者,亦指敌人。
  • (ē):凹曲处。
  • 嵯峨(cuó é):形容山势高峻。
  • 匪风:《诗经·桧风》中的篇名,此诗表达了对周室衰微,人民困苦的悲痛之情。

翻译

中原地区发生死亡祸乱,各路英雄豪杰遍布江河之间。我行走在长江之南,也同样遭受了战乱的苦难。亲戚们四处奔逃躲避,乡里之间流传着惊慌的讹传。一天早上听闻敌寇将至,人们争相攀爬上陡峭的山岩。路上遇到一个伟岸的男子,背着母亲藏匿在山的凹曲处。柔弱的妇女行走迟缓,在枯树枝上上吊自尽了。我怎能忍心看着你们死去,但要像救自己的母亲那样救你们又能怎样呢。听到这些想要去援助他们,可山下的敌寇已经很多了。我登上寂静的高峰,天空高远,山势高峻。心中惆怅地思念着《匪风》所表达的情感,悲痛到无法唱出完整的歌曲。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时期的悲惨景象。诗中通过“我行江之南,亦复罹兵戈”等描述,展现了战争的普遍性和破坏性,人们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生命受到威胁。“路逢伟男子,负母匿山阿。弱妇行不前,缢死枯树柯”这几句,生动地刻画了不同人物在战乱中的遭遇,表现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无奈。诗人虽有悲悯之心,想要援助他人,但面对众多敌寇却无能为力,只能登上高峰,心中充满了惆怅和悲痛。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深刻地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

钱宰

元明间浙江会稽人,字子予,一字伯钧。元至正间中甲科,时称宿儒。洪武初征修礼、乐书,授国子助教,进博士。后命订正蔡氏《书传》,书成赐归。有《临安集》。 ► 15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