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和戎
凤馆输唐好,龙庭降汉恩。
虚图怀赤子,左策嫁乌孙。
六辔来毡韦,三周御毳幡。
春花辞月黯,朔雁带霜繁。
箫转楼中韵,笳鸣塞上冤。
金城空堕泪,青冢不归魂。
帝室忘深耻,天骄敌至尊。
幸逢明盛日,非类绝求婚。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和戎:指与少数民族和好,这里指和亲。
- 凤馆:公主居住的宫馆。
- 龙庭:古代匈奴祭祀天神的处所,或借指匈奴和其他外族统治者的营帐。这里指外族的统治中心。
- 赤子:本意为婴儿,这里指百姓。
- 乌孙:汉代时西域的一个国家,这里指和亲的对象。
- 辔(pèi):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
- 毡韦:毛毡和皮革,借指外族的物品。
- 毳(cuì)幡:毛毡制成的旗帜。
- 朔雁:指北方的大雁。
- 箫:一种乐器。
- 笳(jiā):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吹奏乐器,类似笛子。
- 金城:这里指边疆的城池。
- 青冢:指王昭君的墓,传说塞外草白,昭君墓上的草独青,故名青冢。
翻译
公主居住的宫馆使得唐朝与外族交好,外族的营帐也感受到了汉朝的恩德。徒然企图用和亲来关爱百姓,用左道的策略把公主嫁给乌孙。拉着六匹马的缰绳带着毡韦,三周时间里驾着马车挂着毛毡旗帜。春花辞别月光变得黯淡,北方的大雁带着繁霜南飞。楼中传出的箫声韵味婉转,塞上的胡笳声听起来充满冤屈。在边疆的城池白白落泪,昭君的青冢里埋着不能归乡的灵魂。皇家忘记了深深的耻辱,外族的骄横匹敌着皇帝的尊严。庆幸赶上了明朝的兴盛时期,不会像过去那样向外族求和亲了。
赏析
这首诗以“公主和戎”为主题,描述了古代和亲政策的情景以及其中蕴含的悲哀和无奈。诗中通过描绘公主和亲时的场景,如“六辔来毡韦,三周御毳幡”,展现了和亲的排场,同时也暗示了这种外交手段的无奈。“春花辞月黯,朔雁带霜繁”等句,以景衬情,烘托出了和亲所带来的凄凉氛围。“箫转楼中韵,笳鸣塞上冤”则通过箫声和笳声,进一步表达了其中的冤屈和悲哀。最后,诗人提到“幸逢明盛日,非类绝求婚”,表达了对当时明朝强盛,不再需要通过和亲来维持和平的庆幸。整首诗情感深沉,对历史事件进行了反思,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