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伯子为长公奕修纳妇即赴郧阳任诗以送之

凤楼宵映谢毛丰,凫舄朝飞叶县风。 为邑却应如好妇,高堂难得似痴翁。 郧阳易建汾阳业,棠树何殊宝树丛。 此去只须勤报国,膝边人与子仪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凤楼:指宫内的楼阁。
  • 凫舄(fú xì):指仙履,常用以表示县令的足迹。
  • 叶县风:称颂地方官有善政之典。
  • 为邑:治理城邑。
  • 高堂:此处指父母。
  • 郧阳:地名。
  • 汾阳业:指郭子仪的功绩,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这里借指建功立业。
  • 棠树:喻惠政。
  • 宝树丛:珍贵美好的树木丛,这里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杰出的人才。
  • 膝边人:指子女。
  • 子仪:郭子仪,唐代名将,曾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

翻译

宫内楼阁夜晚的灯光映衬着谢伯子和毛丰二人,他如县令般清晨就如仙履般快速出发,带着如叶县地方官那样的善政之风。

治理城邑应当如同好媳妇操持家务一样,而家中有豁达明理的父母是很难得的,就像那痴迷的老翁(这里指其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支持)。

到郧阳去容易建立像汾阳郡王郭子仪那样的功业,那里的惠政如同美好的棠树,与珍贵美好的宝树丛没有什么不同。

此次前去只需要勤奋报效国家,身边的子女如同郭子仪的子女一样(希望他的子女能像郭子仪的子女一样优秀)。

赏析

这首诗是黎遂球为谢伯子赴郧阳任职并为长公奕修娶妻而作的送行诗。诗的首联通过描绘凤楼的夜景和谢伯子如仙般的出发,烘托出一种庄重而又充满希望的氛围。颔联则表达了对谢伯子治理地方的期望,以及对其家庭的祝福,认为他应当像好媳妇操持家务一样治理城邑,同时也强调了父母的重要性。颈联以郭子仪的功业和棠树的惠政作比,鼓励谢伯子在郧阳建功立业,为百姓谋福祉。尾联则再次强调了报国的主题,并希望谢伯子的子女能像郭子仪的子女一样优秀。整首诗语言优美,用典恰当,既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期望,又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对民生的关注。

黎遂球

明广东番禺人,字美周。天启七年举人。再应会试不第。善诗、古文,工画山水。崇祯中,陈子壮荐遂球为经济名儒,以母老不赴。明亡,方应陈子壮荐,为南明隆武朝,兵部职方司主事,提督广东兵援赣州,城破殉难。谥忠悯。有《莲须阁诗文集》。 ► 59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