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
智伯有三臣,茁国与庇耳;
豫让何为者,而遇以国士。
当伯贪愎日,缄默坐相视;
人已饮其头,乃始谋反尔。
所为者极难,独愧中行氏;
未闻主臣间,有论报施理。
纵以众人报,不死亦足矣;
反面事仇雠,安得与人齿。
区区报伯恩,此道亦近市;
劲悍虽足多,始终非全美。
置之刺客传,直哉龙门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智伯:春秋时期晋国卿大夫。
- 愎(bì):固执任性。
- 缄默:闭口不说话。
- 豫让:春秋时期晋国人,是晋国正卿智伯瑶的家臣。
- 国士:国内优秀的人物。
- 中行氏:春秋时期晋国六卿之一。
翻译
智伯有三位臣子,茁国和庇耳; 豫让算是什么呢,却被智伯以国士之礼对待。 当智伯贪婪固执之时,那三人沉默地坐视不管; 别人已经割下智伯的头颅了,他们才开始想谋反。 豫让所做的事极其艰难,只是愧对中行氏; 没听说过主臣之间,有讨论报答和施恩的道理。 纵然用众人来报答,不死也足够了; 反而去侍奉仇敌,怎么能被人看得起呢。 小小的报答恩情,这种做法也近乎市侩; 刚猛强悍虽然值得称赞,但始终不是完美的。 把他放在刺客传记中,真是正直啊龙门史。
赏析
这首诗是卢若腾对豫让的评价。诗中先提到智伯的三位臣子在智伯贪婪固执时的不作为,与豫让形成对比。作者认为豫让以国士之礼被智伯对待,却未能在智伯生前尽力,直到智伯死后才试图报仇,这种行为虽然艰难,但也有不足之处。作者觉得豫让对中行氏有所愧疚,且他的报答方式近乎市侩,虽有刚猛强悍的一面,但并非完美。最后,作者认为将豫让列入刺客传是恰当的。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表达了作者对忠义、报答等问题的思考。
卢若腾
卢若腾,清兵攻下金门、厦门。次年,遂与沈佺期等东渡,寓澎湖。病亟,遗命题其墓曰「有明自许先生之墓」。 卢氏风情豪迈,喜六书之学,于文学创作主张需有真实情感,最忌无病呻吟,宜「噫」自己心中之「气」,以直抒心志。尝自述:「丧乱以来,惊心骇目之事,层见?出,其足供诗料者多矣。」因此其诗颇能反映郑成功复台之艰难,披露郑军纪律不严,至骚扰掳掠百姓之事,以「诗史」观之,未尝不可。此外,卢氏闲退金门时,亦写下品茗、歌咏当地风土之诗篇,清新可诵。著作甚丰,惜多已佚。1959年于金门鲁王冢发掘《留庵文集》、《留庵诗集》、《岛噫诗》等。不过诗集中与台湾有关之作不多,或存于《岛噫诗》,或存于《留庵诗文集》内,前者目前可见版本有:(1)旧钞本八世胞侄孙卢德资重录(2)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文献丛刊第二四五种,1968年。(3)台北大通书局,台湾文献史料丛刊,1984年。(4)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台湾历史文献丛刊‧诗文集类。第二种系根据旧钞本勘校,另加《留庵文选》一卷(序十、书二、疏十、露布一、传一);而第三、四种又悉据第二种版本。《留庵诗文集》系1969年由金门县文献委员会出版,依据林策勋抄寄作品二十馀首及其他书籍著录而得,其中部分作品乃《岛噫诗》所无。唯其中〈澎湖文石歌〉、〈澎湖〉、〈金鸡晓霞〉三首诗应为钱琦之作。(许俊雅、黄美娥撰)
► 10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