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天晓角

·
塞门桂月。蔡琰琴心切。弹到笳声悲处,千万恨、不能雪。 愁绝。泪还北。更与胡儿别。一片关山怀抱,如何对、别人说。
拼音分享图

所属合集

译文

在边塞之地,抬头看着明月。蔡琰急切的弹奏着古琴。弹到《胡笳十八拍》的悲愤之处,恨意千万如丝如缕,不能洗去。 极端忧愁。含着泪回归大汉,临别在胡地所生的两个儿子,悲痛欲绝。怀抱着一片祖国,又能向谁人诉说。

注释

霜天晓角:词牌名。又名《月当窗》、《长桥月》、《踏月》。越调,仄韵格。各家颇不一致,通常以《稼轩长短句》为准。双调四十三字,前后片各三仄韵。别有平韵格一体。 塞门:指边塞之门,即胡地。桂月:指月,相传月中有桂树。 蔡琰(yǎn):字文姬。生卒年不详。东汉陈留郡圉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初嫁于卫仲道,后值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贤王掳走,嫁给匈奴人,并生育了两个儿子。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用重金将蔡琰赎回,并将其嫁给董祀。 笳(jiā)声:指蔡琰被掳南匈奴后,创作的《胡笳十八拍》。 雪:洗去,除去。 愁绝:极端忧愁。 胡儿:指的是蔡琰生的两个儿子。 关山:这里指的是祖国。

《霜天晓角·塞门桂月》是宋代词人吴淑真的作品。这首词上阕借写汪元量弹奏《胡笳十八拍》来抒发国亡被掳沦落异地之痛。下阕着重写思国之苦。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故国的思念和对亡国的悲痛之情。词中深沉挚烈的爱国情怀不为他人所理解,无法倾吐,又身为囚徒,亦难以倾吐,这就把亡国者的痛苦更深一层地揭示了出来。

赏析

“塞门桂月,蔡琰琴心切”二句,写出了东汉末年女诗人蔡琰被匈奴掳至胡地后,在异国怀乡思亲的情况。“塞门桂月”是景物描写,既勾画出蔡琰被迫羁留胡地的特定环境,同时又起了渲染愁情的作用。“琴心切”此三字蕴含极丰富的内容,这“琴心”既有对匈奴进犯时“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的悲愤,又有“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的忧伤,更有怀国思乡的悲切之情。“弹到笳声悲处”二句,不仅写蔡琰的《胡笳十八拍》中表达了被掳生活的悲苦与愤懑;还表达了汪水云弹奏《胡笳十八拍》时,想起自己国亡家破的极大悲愤;同时,更进一步表达了词人被掳的悲愤与报国雪耻之情。此乃“一石三鸟”之法。“弹到笳声悲处”,蔡琰创作的《胡笳十八拍》中呼天抢地地泣诉了个人与时代的不幸:“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它是血泪之歌,引起亡国者的强烈共鸣。 下片“愁绝”三句,继续写蔡琰的不幸遭遇。“泪还北,更与胡儿别”写的是一段史实:兴平(公元194-195)天下丧乱,文姬(蔡琰)为胡骑所获,嫁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十二年,生二子。(据《后汉书·董祀妻传》)建安年间,曹操赎蔡琰归汉。蔡琰忍痛与二子泪别,其生死之悲,目不忍睹,蔡琰诗曰:“哀叫声催裂,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观者皆歔欷,行路亦呜咽。”(《悲愤诗》) “一片关山怀抱,如何对、别人说”,这是词人听弹《胡笳十八拍》后发出的深深感慨。“一片关山怀抱”表达了词人爱国情感,她时刻思念故国山河,然而身为臣虏,不能返回,只能怀抱关山,铭刻在心,这种爱国之心又能向谁人诉说?这一结句感情强烈难以遏止。 该篇特色是景、事、理、情巧妙结合,“塞门桂月”既是叙当年事,又是景物描写以烘托。“笳声悲”既是叙事,又是抒情。“千万恨、不能雪”,既是议论,又是抒情。“一片关山怀抱,如何对、别人说”既是抒情,又是议论。这议论以感情出之,流转自然,强烈感人。 另外,该篇采用了赋体手法。赋乃“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词中用赋的直陈手法写景、叙事、述志、抒情,未用比、兴手法。这种手法是从《诗经》开始的。该篇可谓是抒情意味很浓的叙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