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山溪 · 停云竹径初成

小桥流水,欲下前溪去。唤取故人来,伴先生、风烟杖屦。行穿窈窕,时历小崎岖,斜带水,半遮山,翠竹栽成路。 一尊遐想,剩有渊明趣。山上有停云,看山下、濛濛细雨。野花啼鸟,不肯入诗来,还一似,笑翁诗,句没安排处。
拼音 朗读

注释

蓦山溪:词牌名。北宋新声。此调显著特点是韵稀,要求语意连贯而流畅,故很难作好。因韵稀,且用仄声韵,声韵低沉,音节散缓,于宋词中甚有特色。《清真集》入「大石调」,金词注「大石调」。宋末元初刘应李编撰《翰墨全书》,名《上阳春》。贺铸词有「弄珠英,因风委坠」句,又名《弄珠英》。元代王哲改名《心月照云溪》。八十二字,前阕九句六仄韵,后阕九句四仄韵。亦有前阕九句四仄韵,后阕九句三仄韵者,为别格。 唤取:广信书院本作「唤起」,玆从四卷本丙集。 「行穿窈窕,时历小崎岖」句: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即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山上有停云,看山下、蒙蒙细雨」句:晋·陶渊明《停云》诗:「霭霭停云,蒙蒙时雨。」 「野花啼鸟,不肯入诗来」句:宋·陈抟(tuán)《停云》诗:「携取旧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宋·王安石《送程公闢得谢归姑苏》诗:「白傅林塘传画去,吴王花鸟入诗来。」 自没:广信书院本作「句没」。

这首词是赋「停云竹径」的。主要是表达作者隐逸自适的情趣。景物如画,情景交融,体现出一种自然美、朦胧美。 词的上阕描叙停云竹径的风貌。先从周围的人和物写起。「小桥」二句写竹径近傍的景物,溪涧上架着小桥,桥下流水潺潺,流到前溪中去。「欲」字下得很传神,它把溪水似流不流的情态表现出来了。这大约是远望溪、桥,看不真切所致。「唤取」二句写作者邀请故人来游。言清风吹拂,云霞满天,手持竹杖,脚登木屦,向竹径进发。而「风烟杖屦」四字,涵蕴着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无限美好的境界。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烘托,为下文正面描写竹径创造了良好氛围。「行穿」二句写经历竹径。言有时穿行在深远曲折的林间小道上,有时又要走过一座座起伏不定的小山包,寻幽探胜,非常有趣。末后三句写竹径概貌。言竹径斜绕溪水,覆盖了半个山头,绿竹菁菁,已经栽出了一条小径来。了了几笔,就勾勒出一幅风景画。既照应了词题,又为下阕抒情做了准备。词的下阕抒写作者的「渊明趣」,即隐逸自适的情趣。陶渊明《停云》诗说:「静寄东轩、春醪独抚。」又说:「有酒有酒,闲饮东窗。」「一杯」二句化用陶诗,言登上停云,举杯独酌,缅杯先贤,觉得自己时下的生活颇有当年陶渊明归田园居的风味,尽享隐逸自适之乐。陶渊明在《停云》诗中又说:「霭霭停云,蒙蒙时雨。」还说:「停云霭霭,时雨蒙蒙」「山上」二句是说,登上停云堂,放眼望去,「山上有停云,看山下、蒙蒙细雨」,和陶渊明当年赋《停云》诗时所见景物大体相似,又进一步坐实了「剩有渊明趣。」「野花」五句写停云竹径的逸趣。言竹径中有啼鸟,也有野花,可以说是鸟语花香,充满野趣,既能颐养身心,又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题材,好像它们不肯入诗来,「笑诗翁,句没安排处」似的。可见山鸟山花成了作者的好弟兄,他们已合为一体,作者的身心已融入大自然中,享受自适之乐。野花啼鸟业已入诗,说它们不肯入诗来,不过是要增加一点描叙的曲折,增加几分逸趣和朦胧美而已。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蓦(mò)山溪:词牌名。
  • 停云:辛弃疾在带湖所建的堂名,取陶渊明《停云》诗意。
  • 屦(jù):草鞋。 风烟杖屦:拄着手杖、穿着草鞋,在风烟中行走。
  • 窈窕(yǎo tiǎo):幽深曲折的样子。
  • 崎岖(qí qū):形容地势高低不平。
  • 剩有:尽有、颇有。

翻译

这儿有小桥流水,我想着要到前溪那边去。呼唤老友前来,陪着我,拄着拐杖、穿着草鞋在这充满风烟的山间小路漫步。我们行走在幽深曲折的小径,时不时经过些高低不平之处。这小路傍着潺潺流水,又有山峦半遮半掩,一路上还种满了翠竹。 端起一杯酒,心中满是遐想,颇有陶渊明那般恬淡的意趣。山上有停云堂,站在那儿俯瞰山下,只见细雨迷濛。野花绽放,啼鸟欢鸣,可它们似乎不愿融入我的诗里。这情景,就好像在笑话我写诗时,都不知该如何把它们安排妥当。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停云竹径初成后的清幽景致和词人悠然的心境。上阕以自然质朴的笔触,绘出一幅充满野趣的山水行路图。“小桥流水”“窈窕”“崎岖”“斜带水,半遮山”等词句生动形象地勾勒了山间小路的蜿蜒曲折与景色的清幽秀丽,为画面增添了动感与层次感。而“翠竹栽成路”不仅交代了竹径这一主题,更营造出清新雅致的氛围。

下阕着重抒情。词人通过“一尊遐想”,自然地过渡到内心感受,用“剩有渊明趣”表明自己向往像陶渊明一样的闲适淡泊生活。“山上有停云,看山下、濛濛细雨” 动静结合,从高处俯瞰的视角,将雾气朦胧的雨景呈现在读者眼前,给人以空灵静谧之感。最后的“野花啼鸟,不肯入诗来”别出心裁,看似埋怨花鸟,实则巧妙地体现出词人构思诗句时的那份随性与天真,将创作时的苦恼化为诙谐有趣之语,也生动地表现出词人陶醉于自然,又试图捕捉自然意趣融入诗中的情状,全词境界清幽超脱,充满文人的雅趣。

辛弃疾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金国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辛稼轩生于金国,其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时年二十一岁。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後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後,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辛稼轩病逝,年六十八。後赠少师,谥号“忠敏”。辛稼轩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