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醉梅花》、《剪朝霞》、《骊歌一叠》等。双调,五十五字,平韵。或说调名取自唐·郑嵎「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诗句。然唐、五代词中无此调。调始见于宋代宋祁之作。
也曾:王诏校刊本、《六十家词》本、四印斋本俱作「也宜」。四卷本无此首。
杜陵翁:杜陵,地名,在长安城东南十五里。秦时为杜县,汉宣帝 刘询陵墓在此,故称杜陵。其东南有少陵,为宣帝 许后葬地。杜甫远祖杜预为杜陵人,故祖籍杜陵。在长安时,他本人也在这一带住过,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少陵野老。
「桃李漫山过眼空,也曾恼损杜陵翁」句:宋·苏轼《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诗:「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麤俗。」唐·杜甫《漫兴九首·其二》诗:「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是家。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九首大意皆言春不暂留,风催花败,不胜恼恨也。又《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一》:「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
玉骨冰姿:谓梅。宋·苏轼《洞仙歌·余七岁时。见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词:「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
「李蔡为人在下中」句:言桃李不可与梅相题并论。《史记·卷一百零九·李将军列传》:「初,广之从弟李蔡,与广俱事孝文帝。景帝时,蔡积功劳至二千石。孝武帝时,至代相。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车,从大将军击右贤王,有功中率(zhōng lǜ),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孙弘为丞相。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
「寻驿使,寄芳容,陇头休放马蹄松」句:南朝 宋·盛弘之《荆州记》:「陆凯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晔。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吾家篱落黄昏后」句:北宋·林逋《梅花·其一》诗:「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又《山园小梅·其一》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剩有:甚有、颇有。
西湖处士:林逋,字君复,杭州 钱塘人。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号西湖处士。北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四十六·隐逸门》:「林逋隐于武林之西湖,不娶,无子。所居多植梅畜鹤。泛舟湖中,客至则放鹤致之。因谓梅妻鹤子。」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人事》:「林逋隐居杭州 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良久,逋必棹小船而归。盖尝以鹤飞为验也。逋高逸倨傲,多所学,唯不能棋。常谓人曰:『逋世间事皆能之,唯不能担粪与著棋。』」清·丁传靖辑《宋人轶事汇编·卷七·林逋常秩陈恬》:「林逋隐居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内。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有客至,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放鹤,良久,逋必棹小舟返。盖常以鹤飞为验也。逋常谓人曰:『世界间事皆能为之,独不能担粪与著棋。』」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桃李:桃花和李花。 漫山:布满山野。 过眼空:看过之后便成空,指桃李花虽美,但花期短暂。 杜陵翁:指杜甫,他曾自号少陵野老。 玉骨冰姿:形容梅花的姿态像玉骨冰肌般高洁。 李蔡:西汉名将李广的堂弟,这里指平凡、普通的人。(在这里“李蔡”的读音为:lǐ cài) 驿使:古代驿站传送文书、物件的使者,此处指传递梅花消息的人。 垄头:田埂上。 吾家:我家,这里指作者自己。 离落:衰落,凋零。 处士: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这里指林逋,他隐居西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有“梅妻鹤子”之称。(在这里“逋”的读音为:bū)
翻译
山上的桃花和李花漫山遍野,但看过之后便觉得虚空。这景象想必也会让杜甫这样的诗人心生烦恼。倘若将桃李花与梅花那高洁的玉骨冰姿相比,桃李就像李蔡那样,只能算下等中的中等。 我想找到传递消息的驿使,让他将梅花的芳姿寄来。在田埂上行走时,不要让马蹄放松。我家已在黄昏后衰落凋零,只还剩下如西湖处士林逋那般的风骨。
赏析
这首词以桃李花的易逝和普通,衬托出梅花的高洁和不凡,也表达了作者对自身境遇的感慨和坚守。上阕通过桃李花的过眼空,引发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思考,同时以桃李与玉骨冰姿的梅花对比,暗示了自己对高尚品质的追求。下阕则表达了对梅花的向往,希望能通过驿使寄来梅花的芳容,以及自己在衰落境遇中仍保持着像西湖处士林逋那样的高洁风骨。整首词意境优美,寓意深刻,体现了辛弃疾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人生感悟。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金国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辛稼轩生于金国,其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时年二十一岁。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後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後,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辛稼轩病逝,年六十八。後赠少师,谥号“忠敏”。辛稼轩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