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注释
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醉梅花》、《剪朝霞》、《骊歌一叠》等。双调,五十五字,平韵。或说调名取自唐·郑宾光「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诗句。然唐、五代词中无此调。调始见于宋代宋子京之作。
几百:王诏校刊本及四印斋本俱作「数百」。
「杨家姊妹夜游初。五花结队香如雾」句:《旧唐书·卷五十一·〈后妃列传·玄宗杨贵妃传〉》:「(杨贵妃)有姊三人,皆有才貌,玄宗并封国夫人之号:长曰大姨封韩国;三姨封虢国;八姨封秦国。并承恩泽,出入宫掖,势倾天下。……玄宗每年十月幸华清宫,国忠姊妹五家扈从,每家为一队,著一色衣,五家合队,照映如百花之焕发,而遗钿坠舄,瑟瑟珠翠,灿烂芳馥于路。……(天宝)十载正月望夜,杨家五宅夜游,与广平公主骑从争西市门。」唐·李浚《松窗杂录》:「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开元天宝》花呼木芍药,本记云禁中为牡丹花。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移植于兴庆池东、沈香亭前。会花方繁开,上乘照夜白,召太真妃以步辇从。诏特选梨园子弟中尤者,得乐十六色。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手捧檀板,押众乐前欲歌之。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词为?』遂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学士李白,进《清平调》词三章。白欣承诏旨,犹苦宿酲未解,因援笔赋之。」宋·苏东坡有《虢国夫人夜游图》诗:「佳人自鞚玉花骢,翩如惊燕蹋飞龙。金鞭争道宝钗落,何人先入明光宫。宫中羯鼓催花柳,玉奴弦索花奴手。坐中八姨真贵人,走马来看不动尘。明眸皓齿谁复见,只有丹青馀泪痕。人间俯仰成今古,吴公台下雷塘路。当时亦笑张丽华,不知门外韩擒虎。」
却似:王诏校刊本及四印斋本俱作「恰似」。
吴宫教阵图:《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孙子传〉》:「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知之。』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视背。』妇人曰:『诺。』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妇人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斩左右队长。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以徇。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翠盖牙签:翠盖,本指帝王仪仗中的华盖,这里指荷花荷叶如绿色的车盖;牙签,本指书架上标识书名卷次的象牙制的签牌,这里比喻荷花的茎梗。
- 杨家姊妹:指杨贵妃及其姐妹虢国夫人等,这里用以比喻荷花。
- 五花结队:形容众多马匹结成队伍,这里形容荷花众多成阵。
- 一朵倾城:形容荷花盛开,美丽至极,有倾国倾城之貌 。
- 困相扶:形容花朵在风雨后的娇弱,彼此相互扶持。
- 愁红惨绿:愁红,形容红花带着哀愁;惨绿,形容绿叶呈现出惨淡的样子。指经过风雨摧残的残花败叶。
- 吴宫教阵图:春秋时期,孙武在吴宫教战阵,以宫中美女为操练对象。这里用荷花在风雨中姿态凌乱,如同吴宫教阵。
翻译
几百株的荷花荷叶,好似翠色的车盖和象牙签牌一般。又像那杨家姐妹出门夜游的样子。众多的荷花结成队伍,香气弥漫好似云雾,那盛开的一朵荷花娇艳无比,让人如沉醉般不愿苏醒。
花朵在风中微微站立,像是困倦了彼此相互扶持。夜里那风雨究竟是有情还是无情?看看今晚那被风雨侵袭的残花败叶,姿态竟仿佛吴宫教战阵图一般 ,乱中又带有些别样风景。
赏析
这首词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描绘出荷花之美以及风雨后的别样姿态。上阕运用比喻的手法,以“翠盖牙签”形象描绘荷花荷叶,将荷花比作杨家姊妹,赋予其鲜活的仪态;用“五花结队”“一朵倾城”展现出荷花的众多繁茂与娇艳魅力,令人沉醉。下阕则笔锋一转,聚焦在夜来风雨后的荷花。“闲小立,困相扶”用拟人手法生动写出荷花经受风雨后娇弱相依的模样。“愁红惨绿今宵看”直接点明风雨对荷花的影响,带来一丝哀愁。最后“却似吴宫教阵图”别出心裁,将残花败叶凌乱之态比作吴宫教战阵图,增添画面的一种凌乱美与沧桑感,表达了词人在赏荷过程中,因风雨对荷花的影响而生发出的对于美的短暂与无常的感慨,整首词情景交融,富有情趣又饱含深意 。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金国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辛稼轩生于金国,其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时年二十一岁。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後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後,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辛稼轩病逝,年六十八。後赠少师,谥号“忠敏”。辛稼轩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