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为余伯熙察院寿”:四卷本乙集作“为余伯熙寿”。
余伯熙:事历未详,据此此题,知为信州人。《江西统志·卷二十二·选举表》载绍兴末至绍熙初,上饶之余姓进士中,以“禹”字行者有成、和、绩、畴、安、言数人。禹绩字伯山,见《鹧鸪天·郑守厚卿席上谢余伯山,用其韵》注。则伯熙当亦为禹字辈中之一人,《广韵》谓“熙即和也”,则或当为禹和之字。禹和,淳熙二年进士。
察院:唐监察御史的官署名。《新唐书·卷四十八·百官志三》:“御史台……其属有三院:一曰台院,侍御史隶焉;二曰殿院,殿中侍御隶焉;三曰察院,监察御史隶焉。”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七》:“唐有三院:御史侍御史谓之台院,殿中侍御史谓之殿院,监察御史谓之察院。”
摭(zhí):选取、摘取。西汉·扬雄《方言·卷一》:“挦(xián)、攓(qiān)、摭、挻(shān),取也。南楚曰‘攓’,陈宋之间曰‘摭’,卫鲁扬徐荆衡之郊曰‘挦’。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取物而逆谓之‘?(zhuàn)’,楚部或谓之‘挻’。”
乌龟石:《广信府志》:“乌龟山在上饶西南五里,一名五桂山。谚云:‘水打乌龟石,信州出状元。’”
三台:汉因秦制,以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合称三台。《后汉书·卷七十四上·袁绍传》:“坐召三台,专制朝政。” 唐·李贤注引《晋书》:“汉官,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是谓三台。”宋代之监察御史隶察院,属御史台。
“自是君家门户事”句:《晋书·卷八十二·孙盛传》:“孙盛,字安国,太原 中都人。……盛笃学不倦,自少至老,手不释卷。著《魏氏春秋》、《晋阳秋》,并造诗赋论难复数十篇。《晋阳秋》词直而理正,咸称良史焉。既而桓温见之,怒谓盛子曰:‘枋头诚为失利,何至乃如尊君所说?若此史遂行,自是关君门户事。’”
“三万六千排日醉”句:唐·李白《襄阳歌》:“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道德文章:指思想品德和学识学问。
- 三台位:古代官职,象征高位。这里指地位显赫。
- 恁(nèn):那样,如此。
翻译
品德和学问能够流传好几代。到您这里就应该登上显赫的高位。这自然是您家的门风之事。在这个时候,龟山正环抱着西江的流水。 您可以尽情地每日沉醉,头发依旧是那样乌黑。江里的石头也争相呈现祥瑞之兆。很明显,当中有一个“长生”之字。
赏析
这首词开篇强调了道德文章的传承,认为对方理所应当获得高位,体现了对其的肯定和期望。接着描述对方能够尽情享受生活,鬓发依旧青葱,暗示其生活的惬意。最后通过江里石头争献瑞,点明其中有“长生”之字,或许蕴含着对对方美好未来的祝愿。整首词语言简洁明快,意境开阔,既表达了对对方的赞美,又流露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金国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辛稼轩生于金国,其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时年二十一岁。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後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後,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辛稼轩病逝,年六十八。後赠少师,谥号“忠敏”。辛稼轩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 794篇诗文
辛弃疾的其他作品
- 《 一剪梅 · 游蒋山,呈叶丞相 》 —— [ 宋 ] 辛弃疾
- 《 生查子 · 漫天春雪来 》 —— [ 宋 ] 辛弃疾
- 《 破阵子 · 硖石道中有怀子似 》 —— [ 宋 ] 辛弃疾
- 《 临江仙 · 和叶仲洽赋羊桃 》 —— [ 宋 ] 辛弃疾
- 《 水调歌头 》 —— [ 宋 ] 辛弃疾
- 《 贺新郎 · 再用前韵 》 —— [ 宋 ] 辛弃疾
- 《 哨遍 · 秋水观 》 —— [ 宋 ] 辛弃疾
- 《 菩萨蛮 · 功名饱听儿童说 》 —— [ 宋 ] 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