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 · 开南溪初成赋

婆娑欲舞,怪青山欢喜。分得清溪半篙水。记平沙鸥鹭,落日渔樵,湘江上,风景依然如此。 东篱多种菊,待学渊明,酒兴诗情不相似。十里涨春波,一棹归来,只做个、五湖范蠡。是则是、一般弄扁舟,争知道,他家有个西子。
拼音

注释

开南溪初成赋:四卷本丁集作“所居丢山为仙人舞袖形”。 南溪:宋·洪迈《稼轩记》不载,当是稼轩园林中新开辟的一条溪水。 婆娑(suō):翩翩起舞貌。《尔雅·释训》:“婆娑,舞也。”东晋·郭璞注:“舞者容也。” “婆娑欲舞,怪青山欢喜。”句:溪水初来,青山欣喜欲舞。据宋·洪迈《稼轩记》,稼轩新居中有“婆娑堂”。怪,难怪。 半篙(gāo)水:宋·苏轼《和鮮于子駿〈鄆州新堂月夜〉二首·其一》:“池中半篙水,池上千尺柳。”篙,撑船用的竹竿。 分得清溪半篙水:新闢的南溪引来半篙秋水。 “记平沙鸥鹭,落日渔樵,湘江上,风景依然如此。”句:以“记”字领起回忆,由南溪山水联想到湘江风景依旧。按:稼轩曾官湖南潭州(今湖南长沙市),故有此回忆。渔樵,渔父和樵夫。 东篱多种菊:晋·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五》:“採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篱多种菊,待学渊明,酒兴诗情不相似。”句:谓愿学陶渊明种菊,但酒兴诗情又不全相似。按:陶渊明一生爱菊,归隐田园后,以诗酒黄菊自娱。 “十里涨春波,一棹(zhào)归来,只做个、五湖范蠡。是则是、一般弄扁舟,争知道,他家有个西子。”句:用范蠡助越灭吴,载西施泛舟五湖事。《史记·卷四十一·越王勾践世家》:“(越国大夫范蠡,曾施美人计,献西施于吴王夫差。灭吴后,)范蠡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句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与处安,……乃装其轻宝珠玉,……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索隐云:‘以吴王杀子胥而盛以鸱夷,今蠡自以有罪,故为号也。’)……止于陶,以为此天下之中,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矣。于是自谓‘陶朱公’。”棹,船桨,代指船;争,怎;西子,西施。

《洞仙歌·开南溪初成赋》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稼轩约作於淳熙十年(公元1183年)秋罢居带湖之时。南溪初成,即景抒情。起韵点题,寓情于物,透过一层。次韵以忆中湘江风光陪衬,一石二鸟,启人想象。下阕抒情,命笔特奇:待学渊明种菊,却无其“酒兴诗情”;欲师范蠡泛舟,又少西子为伴。语调诙谐,然内心苦闷:不甘寂寞,却又无可奈何。
辛弃疾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金国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辛稼轩生于金国,其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时年二十一岁。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後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後,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辛稼轩病逝,年六十八。後赠少师,谥号“忠敏”。辛稼轩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