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 · 自和

金印累累佩陆离,河梁更赋断肠诗。莫拥旌旗真个去,何处,玉堂元自要论思。 且约风流三学士,同醉,春风看试几枪旗。从此酒酣明月夜,耳热,那边应是说侬时。
拼音

注释

金印累累:《汉书·卷九十三·〈佞幸传·石显传〉》:“石显字君房,济南人。……显与中书仆射牢梁、少府五鹿充宗结为党友,诸附倚者皆得宠位。民歌之曰:‘牢邪?石邪?五鹿客邪?印何累累,绶若若邪!’言其兼官据势也。” 佩陆离:战国楚·屈原《楚辞·离骚》:“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按:“陆离”,参差众多貌。 “河梁更赋断肠诗”句:汉·李陵《与苏武》诗:“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 “玉堂元自要论思”句:宋·苏轼《次韵蒋颖叔》诗:“岂敢便为鸡黍约,玉堂金殿要论思?” 风流三学士:宋·许顗《彦周诗话》:“《会老堂口号》曰:‘金马 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初谓‘清风明月’,古通用语。后读《南史·谢譓传》曰:‘入吾室者,但有清风;对吾饮者,惟当明月。’欧阳文忠公文章虽优,词亦精致如此。” 枪旗: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草茶极品惟双井、顾渚,亦不过各有数亩。双井在分宁县,其地属黄氏鲁直家也。元祐间,鲁直力推赏于京师,旅人交致之,然岁仅得一二斤尔。顾渚在长兴县,所谓吉祥寺也,其半为今刘侍郎希范家所有。两地所产,岁亦止五六斤。近岁寺僧求之者多,不暇精择,不及刘氏远甚。余岁求于刘氏,过半斤则不复佳。盖茶味虽均,其精者在嫩芽,取其初萌如雀舌者,谓之‘枪’;稍敷而为叶者,谓之‘旗’。旗非所贵,不得已取一枪一旗犹可,过是则老矣。此所以为难得也。” 酒酣、耳热:西汉·杨恽《报孙会宗书》:“酒后耳热,仰天拊缶而呼呜呜。”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又,民间传说为人叨念则耳根发热。
辛弃疾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金国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辛稼轩生于金国,其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时年二十一岁。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後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後,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辛稼轩病逝,年六十八。後赠少师,谥号“忠敏”。辛稼轩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