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祗恐牡丹留不住,与春约束分明。未开微雨半开晴。要花开定准,又更与花盟。 魏紫朝来将进酒,玉盘盂样先呈。鞓红似向舞腰横。风流人不见,锦绣夜间行。
拼音

注释

临江仙:词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后用作词牌。《乐章集》入「仙吕调」,《张子野词》入「高平调」,元高拭词注「南吕调」。李煜词名《谢新恩》。贺铸词有「人归落雁后」句,名《雁后归》。韩淲词有「罗帐画屏新梦悄」句,名《画屏春》。李清照词有「庭院深深深几许」句,名《庭院深深》。《临江仙》源起颇多歧说。南宋黄升《花庵词选》注,「唐词多缘题所赋,《临江仙》之言水仙,亦其一也。」明董逢元《唐词纪》认为,此调「多赋水媛江妃」,即多为咏水中的女神。调名本意即咏临江凭吊水仙女神。近代学者任半塘先生据敦煌词有句云「岸阔临江底见沙」谓词意涉及临江。「临」本意是俯身看物;临江而看的自是水仙。但中国历代所祭的水仙并不确定。像东汉袁康、吴平《越绝书》所记的春秋吴国功勋伍子胥受谗而死成为长江水仙,东晋王嘉《拾遗记》称战国楚大夫屈原为湘江水仙。此外,还有琴高、郭璞、陶岘(xiàn)各为不同水仙的记载。另外,投湘江而死的舜之二妃、三国魏曹植笔下的洛河女神,都是人们祭祀的对象。按《临江仙》调起于唐时,惟以前后段起句、结句辨体,其前后两起句七字、两结句七字者,以和凝词为主,无别家可校。其前后两起句七字、两结句四字、五字者,以张泌词为主,而以牛希济词之起句用韵、李煜词之前后换韵、顾夐(xiòng)词之结句添字类列。其前后两起句俱六字、两结俱五字两句者,以徐昌图词为主,而以向子諲(yīn)词之第四句减字类列。其前后两起句俱七字、两结俱五字两句者,以贺铸词为主,而以晏几道词之第二句添字、冯延巳词之前后换韵、后段第四句减字、王观词之后段第四句减字类列。盖词谱专主辨体,原以创始之词、正体者列前,减字、添字者列后,兹从体制编次,稍诠世代,故不能仍按字数多寡也。他调准此。双调小令,五十八字,上下阕各三平韵。约有三格,第三格增二字。此调唱时音节需流丽谐婉,声情掩抑。柳永演为慢曲,《乐章集》又有七十四字一体,九十三字一体,汲古阁本俱刻《临江仙》,今照《花草粹编》校定,一作《临江仙引》,一作《临江仙慢》。 龙安萧寺:在铅(Yán)山境内。 魏紫:牡丹之一种,亦称魏红。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花释名》:「魏家花者,千叶,肉红花,出于魏相仁溥家。」又欧阳修《县舍不种花,惟栽楠木、冬青、茶竹之类,因戏书七言四韵》诗:「伊川洛浦寻芳遍,魏紫姚黄照眼明。」 玉盘盂:宋·苏轼《玉盘盂》诗二首,有序云:「东武旧俗,每岁四月,大会于南禅、资福两寺。以芍药供佛,而今岁最盛。凡七千馀朵,皆重跗累萼,繁丽丰硕。中有白花,正圆如覆盂,其下十馀叶,稍大,承之如盘,姿格绝异,独出于七千朵之上。云:得之于城北苏氏园中,周宰相莒公之别业也。而其名甚俚,乃为易之。」诗中有一联云:「两寺妆成宝璎珞,一枝争看玉盘盂。」按:东坡为白芍药取名「玉盘盂」,稼轩此词则系用以指白牡丹。 鞓(tīng)红:牡丹之一种。宋·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花释名》:「鞓红者,单叶,深红花,出青州,亦曰青州红。故张仆射齐贤,有第西京贤相坊,自青州以驼驮其种,遂传洛中。其色类腰带鞓,故谓之『鞓红』。」 「锦绣夜间行」句:《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王见秦宫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后代遂以富贵归故乡为锦衣昼行。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祗(zhī)恐:只害怕。
  • 约束:约定。
  • 魏紫:牡丹的名贵品种之一。
  • 鞓(tīng)红:牡丹的品种。

翻译

只害怕牡丹留不长久,就和春天清楚地约定。没开时微雨,半开时是晴天。要让花儿准定开放,又再次与花定盟。魏紫在早晨来就像进酒,如玉盘盂那样先呈现。鞓红好似向着舞女的腰肢横摆。那风流的人物已看不见,如锦绣般在夜间前行。

赏析

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牡丹的不同姿态和其盛开时的情景。作者通过对魏紫、鞓红等不同牡丹品种的描写,展现了牡丹的艳丽和娇美。词中“只恐”表达了对牡丹易逝的担忧和珍惜之情,“与春约束”则富有想象力地表现出与自然的一种互动和约定。“风流人不见”略带一种寂寥感,与前面牡丹的艳丽形成对比,凸显时光流转和人事变迁。整体意境优美绚烂,将牡丹之美与人生的感慨融合在一起。

辛弃疾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金国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辛稼轩生于金国,其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时年二十一岁。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後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後,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辛稼轩病逝,年六十八。後赠少师,谥号“忠敏”。辛稼轩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