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 · 和洪丞相景伯韵,呈景卢内翰
急管哀絃,长歌慢舞,连娟十样宫眉。不堪红紫,风雨晓来稀。惟有杨花飞絮,依旧是、萍满方池。酴醾在,青虬快剪,插遍古铜彝。
谁将春色去,鸾胶难觅,絃断朱丝。恨牡丹多病,也费医治。梦里寻春不见,空肠断、怎得春知。休惆怅,一觞一咏,须刻右军碑。
拼音
注释
“和洪丞相景伯韵,呈景卢内翰”:四卷本甲集作“和洪丞相韵呈景卢舍人”。
洪丞相景伯:洪适字景伯,江西鄱阳人。与乃弟洪遵、洪迈文名满天下,人称“三洪”。他于乾道元年曾居相位,后被劾罢去。淳熙八年春,作《满庭芳》二首,稼轩三和其韵,此其二。《宋史·卷三百七十三·洪皓传》附《洪适传》:“适字景伯,皓长子也。幼敏悟,日诵三千言。皓使朔方,适年甫十三,能任家事。以皓出使恩,补修职郎。绍兴十二年,与弟遵同中博学宏词科。……后三年,弟迈亦中是选,由是三洪文名满天下。……乾道元年五月,迁翰林学士,仍兼中书舍人。……十二月,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未几,春霖,适引咎乞退,林安宅抗疏论适,既而台臣复合奏。三月,除观文殿学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寻起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再奉祠。淳熙十一年薨,年六十八,谥文惠。适以文学闻望,遭时遇主,自两制一月入政府,又四阅月居相位,又三月罢政,然无大建明以究其学。家居十有六年,兄弟鼎立,子孙森然,以著述吟咏自乐,近世备福鲜有及之。”按:奉祠指宋代设宫观使、判官、都监、提举、提点、主管等职,以安置五品以上不能任事或年老退休的官员等。他们只领官俸而无职事。因宫观使等职原主祭祀,故亦称奉祠。《宋史·卷一百七十·职官志·宫观》:“宋制,设祠禄之官,以佚老优贤。先时员数绝少,熙宁以后乃增置焉。在京宫观,旧制以宰相、执政充使,或丞、郎、学士以上充副使,两省或五品以上为判官,内侍官或诸司使、副为都监,又有提举、提点、主管。”
景卢内翰:《宋史·卷三百七十三·〈洪皓传·洪迈传〉》:“迈字景卢,皓季子也。幼读书日数千言,一过目辄不忘,博极载籍,虽稗官虞初,释老傍行,靡不涉猎。……乾道二年,复知吉州。入对,遂除起居舍人,……三年,迁起居郎,拜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仍参史事。父忠宣、兄适、遵皆历此三职,迈又踵之。……六年,除知赣州,……寻知建宁府。……(淳熙)十一年,知婺州,……明年,召对,……绍熙改元,进焕章阁学士、知绍兴府。……明年,再上章告老,进龙图阁学士。寻以端明殿学士致仕,是岁卒,年八十。赠光禄大夫,谥文敏。迈兄弟皆以文章取盛名,跻贵显,迈尤以博洽受知孝宗,谓其文备众体。迈考阅典故,渔猎经史,极鬼神事物之变,手书《资治通鉴》凡三。有 《容斋五笔》、《夷坚志》行于世,其他著述尤多。”
急管哀弦:南朝宋·鲍照《白纻歌》:“古称渌水今白纻,催弦急管为君舞。”
长歌慢舞:唐·白居易《长恨歌》:“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连娟:战国楚·宋玉《神女赋》:“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西汉·司马相如《上林赋》:“长眉连娟,微睇绵藐。”
十样宫眉:明·杨慎《丹铅续录·卷六·十眉图》:“唐明皇令画工画《十眉图》,一曰‘鸳鸯眉’,二曰‘小山眉’,三曰‘五岳眉’,四曰‘三峰眉’,五曰‘垂珠眉’,六曰‘月稜眉’,七曰‘分稍眉’,八曰‘涵烟眉’,九曰‘拂雲眉’,十曰‘倒晕眉’。”宋·晏几道《鹧鸪天》:“十样宫眉捧寿觞。”
晓来稀:广信书院本作“晓稀稀”,玆从四卷本。
“惟有杨花飞絮,依旧是、萍满芳池。”句:宋·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自注云:“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方池,王诏校刊本及四印斋本作“芳池”。
谁将春色去:唐·韩愈《晚春》:“谁收春色将归去,慢绿妖红半不存。”
鸾胶:《汉武外传》:“西海献鸾胶,武帝弦断,以胶续之,弦两头遂相著,终日射不断,帝大悦,名续弦胶。”
朱丝:王诏校刊本及四印斋本作“蛛丝”。
肠断:王诏校刊本及四印斋本作“断肠”。
“一觞一咏,须刻右军碑。”句: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仕晋为右军将军。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连娟:弯曲而纤细。
- 酴醾(tú mí):亦作“酴釄”“酴醿”,花名。
- 古铜彝:古代青铜祭器的通称。
- 鸾胶:据《海内十洲记·凤麟洲》载,西海中有凤麟洲,多仙家,煮凤喙及麟角合煎作膏,名之为续弦胶,或名之为集弦胶,又名之为鸾胶。
翻译
急促欢快的管乐和哀怨的弦乐,歌声悠长高亢,舞蹈舒缓,有着各种如新月般纤细弯曲的美丽宫眉。难以忍受那红花紫花,经过风雨,清晨时已经稀少。只有那杨花柳絮,依然如旧,像浮萍布满了方形的池塘。酴醾花在那里,快速用青虬剪下来,插遍了古铜彝。
谁让春色离去,很难寻觅那如同鸾胶般能使断弦接续之物,琴弦已断犹如朱丝断开。遗憾牡丹多有伤病,也白费医治。在梦里寻找春色却不见,空自愁断肠,怎能让春色知道。不要惆怅,一边饮酒一边吟诗,应该即刻像王羲之一样勒石为碑。
赏析
这首词上阕描绘歌舞停歇、花残絮飞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凋零、孤寂的氛围。下阕则表达了对春色流逝的遗憾和无奈,以及寻春不得的惆怅。通过描写牡丹的伤病来暗示美好事物的脆弱,使得情感更加深沉。词中的意象如管乐、弦乐、宫眉、杨花、酴醾、牡丹等,丰富多样且生动形象,巧妙地传达出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全词语言优美,意境深邃,既有对美好易逝的感慨,也有自我排遣的洒脱之情。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金国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辛稼轩生于金国,其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时年二十一岁。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後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後,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辛稼轩病逝,年六十八。後赠少师,谥号“忠敏”。辛稼轩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