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神子 · 和陈仁和韵

玉箫声远忆骖鸾。几悲欢,带罗宽。且对花前,痛饮莫留残。归去小窗明月在,云一缕,玉千竿。 吴霜应点鬓云斑。绮窗闲,梦连环。说与东风,归兴有无间。芳草姑苏台下路,和泪看,小屏山。
拼音

注释

陈仁和:稼轩之《永遇乐·送陈仁和自便东归》,四卷本乙集题作“送陈光宗知县”,是陈氏必曾作县令于仁和,而光宗则其字也。南宋·陈傅良、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卷二十九·人物类四·科名》载:“陈德明,字光宗,宁德人。”为隆兴元年木待问榜进士及第。清·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一一六》载袁说友《吴下同年会》诗小序云:“说友缪司(宪)畿(甸),适遇提举郎中(詹)元善年兄持节仓事,相与思念同年之在吴门者凡数人,……乃以绍熙改元之五日会于姑苏台,……说友遂赋唐律一章稍纪其事,抑以为异日佳话云。同集:成仲邻,……赵景安,……期不至者:章仲济,……陈光宗。”其下备载诸同年和诗。陈光宗和章之署名为“三山陈德明”。查詹元善即詹体仁,《宋史》本传谓系建宁浦城人,登隆兴元年进士第。从知与光宗为同年。赵景安即撰《云麓漫钞》之赵彦卫,盖与陈均寓居于吴中者,故稼轩和陈之《江神子》中有“吴霜”及“姑苏台”等句。《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卷六十三》载一事云:“淳熙十三年冬十月,仁和知县陈德明坐赃污不法,免真决,刺面配信州。其元举主叶翥、齐庆胄、郭棣各贬秩三等。”据知光宗即必陈德明之字。《咸淳临安志》所载南宋一代仁和县令极详备,惟均不载其到任及去职之年月。陈德明名列陈巩之后,而陈巩则在《名宦传》中载有简历云:“陈巩,简斋之孙,淳熙十一年为仁和令,以能称。……”另据周必大《省斋文稿·卷十八·跋陈去非帖》有云:“陈公之子本之藏手泽甚富,……本之之子仁和宰□复示此轴。”下署“淳熙丙年二月十三日”。颇似其时陈巩尚在仁和任上者。若然,则二陈之交代最早应为淳熙十三年春夏间。而是年十月陈德明即失官谪居信州,则其任仁和县令最多不过半年。陈氏和袁说友诗云:“旧交牢落寸心违,门掩苍苔省见稀。幸遇星郎分刺举,忝联桂籍得归依。公方阔步鸣先路,我独冥行怨落晖。遥想登台高会处,应怜乌鹊正南飞。”盖自信上归吴中后即家居终其身矣。 玉箫声远忆骖鸾:唐·杜牧《伤友人悼吹箫妓》诗:“玉箫声断没流年,满目春愁陇树烟。”南北朝·江淹《别赋》:“驾鹤上汉,骖鸾腾天。”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远胜登仙去,飞鸾不假骖。”《列仙传·箫史》:“箫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故秦人为作凤女祠于雍宫中,时有箫声而已。” 痛饮莫留残:北周·庾信《舞媚娘》诗:“少年唯有欢乐,饮酒那得留残。” “云一缕,玉千竿。”:宋·王安石《金陵报恩大师西堂方丈二首·其二》诗:“萧萧出屋千竿玉,霭霭当窗一炷云。”李壁注:“谓对竹烧香也。” 吴霜应点鬓云斑:唐·李贺《还自会稽歌》:“吴霜点归鬓,身与塘蒲晚。” 梦连环:唐·韩愈《送张道士》:“昨宵梦倚门,手取连环持。”魏怀忠注引孙汝听曰:“持连环以示还意。”宋·黄庭坚《次韵斌老冬至书怀示子舟篇末见及之作因以赠子舟归》诗:“昨宵连环梦,秣马待明发。” 归兴:四卷本作“归意”。 姑苏台:台名,在今江苏吴县西南姑苏山上,相传为吴王夫差所筑。汉·袁康《越绝书·卷二·越绝外传记吴地传》:“胥门外有九曲路,阖庐造以游姑胥之台,以望太湖中,窥百姓。去县三十里。” 小屏山:屏风也。宋·欧阳修《玉楼春·子规》词:“云垂玉枕屏山小。”
辛弃疾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金国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辛稼轩生于金国,其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时年二十一岁。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後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後,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辛稼轩病逝,年六十八。後赠少师,谥号“忠敏”。辛稼轩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