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 和赵景明知县韵

官事未易了,且向酒边来。君如无我,问君怀抱向谁开。但放平生丘壑,莫管旁人嘲骂,深蛰要惊雷。白发还自笑,何地置衰颓。 五车书,千石饮,百篇才。新词未到,琼瑰先梦满吾怀。已过西风重九,且要黄花入手,诗兴未关梅。君要花满县,桃李趁时栽。
拼音

注释

赵景明:名奇暐,与叶水心、丘宗卿等俱相友善。于淳熙六年宰江陵县,八年任满替归。《叶水心文集·卷六·送赵景明知江陵县》诗云:“吾友赵景明,材绝世不近。疏通无流连,豪俊有细谨。尤精人间事,照见肝鬲隐。忽然奋鬚髯,万事供指准。汉士兴伐胡,唐军业诛镇。久已爱褒封,谁能困嘲摈。四十七年前,时节忧患尽。去作江陵公,风雨结愁愠。……勉發千钧机,一射强虏殒。”赵氏行谊据此略可概见。”(馀参《辛稼轩年谱》淳熙八年记事。) “官事未易了”句:《晋书·卷四十七·〈傅玄传·傅咸传〉》:“骏弟济素与咸善,与咸书曰:‘江海之流混混,故能成其深广也。天下大器,非可稍了,而相观每事欲了。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作痴,复为快耳!左丞总司天台,维正八坐,此未易居。以君尽性而处未易居之任,益不易也。想虑破头,故具有白。’咸答曰:‘卫公云酒色之杀人,此甚于作直。坐酒色死,人不为悔。逆畏以直致祸,此由心不直正,欲以苟且为明哲耳!自古以直致祸者,当自矫枉过直,或不忠允,欲以亢厉为声,故致忿耳。安有空空为忠益,而当见疾乎!’居无何,骏诛。咸转为太子中庶子,迁御史中丞。” “问君怀抱向谁开”句:唐·杜甫《奉待严大夫》诗:“身老时危思会面,一生怀抱向谁开。”《简薛华醉歌》:“千里犹残旧冰雪,百壶且试开怀抱。” 平生丘壑:《汉书·卷一百上·叙传》:“渔钓于一壑,则万物不奸其志;栖迟于一丘,则天下不易其乐。”北宋·张方平《都官叶舒郎中归三衢》诗:“一丘一壑平生志。” “深蛰要惊雷”句:《庄子·卷十四·天运篇》:“蛰虫始作,吾惊之以雷霆。” 五车书:《庄子·卷三十三·天下篇》:“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百篇才:唐·杜甫《饮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琼瑰先梦满吾怀”句:《左传·成公十七年》:“声伯梦涉洹,或与己琼瑰食之,盈其怀。从而歌之曰:‘济洹之水,赠我以琼瑰。归乎归乎,琼瑰盈吾怀乎。’”集解谓:“泪下化为珠玉满其怀。”北宋·苏轼《送郑户曹》诗:“迟君为坐客,新诗出琼瑰。” “诗兴未关梅”句:唐·杜甫《和裴迪逢早梅相忆见寄诗》:“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君要花满县,桃李趁时栽。”句:晋·潘岳为河阳县令,于县内遍植桃李,时人称为花县。南朝梁·庾信《春赋》:“河阳一县倂是花。”西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七》:“春树桃李,夏得荫其下,秋得食其实。”唐·狄仁杰喜荐士,遂有“天下桃李,悉在公门”之誉。《资治通鉴·卷二〇七》:“(狄)仁杰又尝举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曲阿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官事未易了:公务繁忙,难以轻易完成。
  • 且向酒边来:暂且放下工作,到酒桌边放松一下。
  • 君如无我:如果你身边没有我这样的朋友。
  • 怀抱:心中的想法和情感。
  • 丘壑:比喻胸襟或志向。
  • 旁人嘲骂:别人的讥讽和指责。
  • 深蛰:指蛰伏的昆虫,引申为沉寂、困境。
  • 惊雷:比喻强烈的刺激或唤醒。
  • 白发还自笑: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却老去。
  • 衰颓:衰老颓废。
  • 五车书:形容学问渊博,藏书丰富。
  • 千石饮:海量饮酒,形容豪饮。
  • 百篇才:指才华横溢,能写出很多文章。
  • 琼瑰:美玉,比喻优美的诗文。
  • 重九:农历九月初九,即重阳节。
  • 黄花:菊花,象征高洁。
  • :梅花,象征坚韧不屈。

翻译

工作上的事情总是忙不完,那就先到酒桌上找找乐子吧。如果你身边没有像我这样的人,你的内心世界又能向谁倾诉呢?只管放开心胸,别理会别人的闲言碎语,就像深冬的昆虫期待春雷唤醒。看着自己满头白发,不禁苦笑,哪里才是我衰弱疲惫的地方?

你拥有丰富的学识,海量的酒量,还有过人的创作才华。新词还没写出来,我已经在梦里见到了它们,如同美玉般熠熠生辉。重阳节已经过去,但至少现在我能赏菊,诗歌的灵感并未因冬天的到来而消退。你希望花开满县,那就赶紧趁着好时节种下桃李吧。

赏析

这首词是辛弃疾与赵景明知县的一次互动,他们通过诗词交流,表达了对生活的态度和对艺术的追求。辛弃疾以酒为媒介,劝慰朋友不必过于在意世俗的眼光,要有自己的坚持和追求("但放平生丘壑")。同时,他也赞美了友人的才华("五车书,千石饮,百篇才"),并鼓励他继续创作("新词未到,琼瑰先梦满吾怀")。在重阳节这个传统佳节,他们更寄寓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且要黄花入手,诗兴未关梅")。全词充满了乐观和积极的气息,展现了两位文人墨客的深厚友谊。

辛弃疾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金国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辛稼轩生于金国,其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时年二十一岁。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後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後,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辛稼轩病逝,年六十八。後赠少师,谥号“忠敏”。辛稼轩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