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 漫兴作

未到山前骑马回。风吹雨打已无梅。共谁消遣两三杯。 一似旧时春意思,百无是处老形骸。也曾头上带花来。
拼音

注释

“漫兴作”:广信书院本无题,玆从四卷本乙集。 戴花:四卷本乙集作“带花”。

《浣溪沙·漫兴作》虽然写的也是个人感遇,但笔笔写来,只是作者一人而已,他的情怀,他的感叹,他的遗憾。 骑着马观赏山色,未及而回的是他——“未到山前骑马回”。讲述原因的也是他,为什么未及山色转马回呢?因为——“风吹雨打已无梅”,梅花都没了,还去看哪个?别个不知,在辛弃疾,是只肯与梅为朋、以梅为友的。产生感慨的还是他——“共谁消遣两三杯?”纵有美酒,也无心情。 换头。还是作者自身的写照。“一似旧时春意思”——春天还是那个春天,然而,人却老了,青春不再。“百无是处老形骸”—— 形骸却不再是那个形骸。“也曾头上戴花来”—— 这一句写得沧桑、老迈,心痛不已,遥想当年俊朗形象,已是黄粱一梦!

赏析

这是一首即兴之作。漫兴,即乘兴作诗,或者说兴之所至,率然成诗,都是写一时的个人感受的。 词的上阕写春日游山所见所感。第一句写未至而返。春日骑马游山,可见作者原来游兴甚浓。“未到山前”而回,说明已无兴致。为什么呢?一是“风吹雨打已无梅”,他花未开而梅花已落,已无花可赏,当然就没有兴致。二是无人共饮,生活落寞。在这里,作者使用“消遣”二字,把饮酒与娱乐联系了起来。既然不能“共谁消遣两三杯”,骑马而回便是必然的了。这是作者“未到山前骑马回”的客观原因。那么有无内在原因呢?有的。作者在下阕接下去说:“一似旧时春意思”,即是说这次春日骑马游山,和旧时的春游在意味方面并没什么区别,都是亲朋相聚,饮酒赏梅,消遣消遣,不同的是人变老了,而且落了个“百无是处”,原来就没有多少好心情,加之无梅可赏,无友可会,当然就不去了。这又说明了“未到山前骑马回”的内在依据。《世说新语·任诞篇》说:“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既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此词所写,大体上与之相似。 据五代·王定保《唐摭(zhí)言·卷三·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说:“薛监(逢)晚年厄于宦途,尝策羸赴朝,值新进士榜下,缀行而出。时进士团所由辈数十人,见逢行李萧条,前导曰:‘回避新郎君!’逢冁然,即遣一介语之曰:‘报道莫贫相!阿婆三五少年时,也曾东涂西抹来。’”“也曾头上戴花来”似套用薛逢语意,言其少年时游春,兴致不浅,也曾把花戴在头上。事实上,和《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所说:“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一脉相承,运用今昔对比,写南渡后老年落寞的处境,以轻松的语调,写难言的悲愤。寓意是极其深刻的。
辛弃疾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金国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辛稼轩生于金国,其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时年二十一岁。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後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後,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辛稼轩病逝,年六十八。後赠少师,谥号“忠敏”。辛稼轩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