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 · 戏同官

留仙初试砑罗裙。小腰身。可怜人。江国幽香,曾向雪中闻。过尽东园桃与李,还见此,一枝春。 庾郎襟度最清真。挹芳尘。便情亲。南馆花深,清夜驻行云。拼却日高呼不起,灯半灭,酒微醺。
拼音

注释

江城子:词牌名。唐词单调,兴起于晚唐,源于唐著词曲调,由文人韦端己最早依调创作,此后所作均为单调,馀俱照韦词添字,至北宋苏东坡时始变单调为双调。晁无咎改名《江神子》,韩涧泉词有「腊后春前村意远」句,更名《村意远》。有单调四体,字数有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三种;双调一体,七十字,上下阕各七句,五平韵。格律多为平韵格,双调体偶有填仄韵者。 「留仙初试砑罗裙」句:汉·伶子于《赵飞燕外传》:「婕妤接帝于太液池,作千人舟,号『合宫之舟』;池中起为瀛洲,榭高四十尺,帝御流波文縠无缝衫,后衣南越所贡云英紫裙,碧琼轻绡。广榭上,后歌舞《归风送远之曲》,帝以文犀簪击玉瓯,令后所爱侍郎冯无方吹笙,以倚后歌中流。歌酣,风大起,后顺风扬音,无方长吸细袅与相属,后裙髀曰:『顾我,顾我!』后扬袖曰:『仙乎,仙乎!去故而就新,宁忘怀乎?』帝曰:『无方为我持后!』无方舍吹持后履。久之,风霁,后泣曰:『帝恩我,使我仙去不待。』怅然曼啸,泣数行下。帝益愧爱后,赐无方千万,入后房闼。他日,宫姝幸者,或襞裙为绉,号曰『留仙裙』。」 庾郎:谓南朝庾杲之。《南齐书·卷三十四·庾杲之传》:「庾杲之字景行,新野人也。祖深之,雍州刺史。父粲,司空参军。杲之少而贞立,学涉文义。起家奉朝请,巴陵王征西参军。郢州举秀才,除晋熙王镇西外兵参军,世祖徵虏府功曹,尚书驾部郎。清贫自业,食唯有韭菹、?韭、生韭杂菜,或戏之曰:『谁谓庾郎贫,食鲑常有二十七种。』言三九也。」按:「九」谐「韭」。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砑(yà)罗裙:一种砑光的有花纹的丝织品所做的裙子。
  • 江国:江河纵横的地方。
  • 庾郎:本指庾信,借指多愁善感的才子。
  • 清真:纯洁质朴。
  • 挹(yì):舀取。

翻译

佳人初次穿上砑罗裙。那纤细的腰身。真是让人怜爱。这来自江河之地的清幽香气,曾在雪中闻到。看过了东园所有的桃树和李树,还是能见到这,如一枝报春。 那像庾郎般的才子风度最为纯洁质朴。舀取那芳香的尘土。就觉得情意亲切。南馆中花儿繁茂,在清夜里使行云停驻。就算是白天竭力高呼也不起床,灯已半灭,人略有醉意。

赏析

这首词上阕重在描写一位身着砑罗裙的佳人,通过对其腰身、幽香的描绘,展现出她的美丽动人。同时以“一枝春”来突出其独特。下阕将目光转向一位有庾郎风度的才子,强调他的清真和与佳人之间的亲密情意。通过对南馆场景以及人物状态的描写,如“清夜驻行云”“拼却日高呼不起”“灯半灭,酒微醺”,营造出一种迷醉而充满情趣的氛围,表现出一种闲适自在、纵情享受的生活意境。整首词语言清丽,情感细腻,生动地展现了才子佳人的生活片段。

辛弃疾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金国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辛稼轩生于金国,其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时年二十一岁。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後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後,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辛稼轩病逝,年六十八。後赠少师,谥号“忠敏”。辛稼轩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 7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