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三山:福州城内有越王山、九仙山、乌石山,故郡有三山之名。宋·曾巩《道山亭记》:「城中凡有三山,东曰九仙,西曰闽山,北曰越王,故郡有三山之名。」
瓢泉:《铅(yán)山县志》:「瓢泉在县东二十五里,辛弃疾得而名之。其一规圆如臼,其一直规如瓢。周围皆石径,广四尺许,水从半山喷下,流入臼中,而后入瓢,其水澄渟(tíng)可鉴。」按:据《铅(yán)山志》,期思渡亦在县东二十五里,则瓢泉者当即稼轩访泉于期思村所得之周氏泉也。宋·韩淲《瓢泉》诗:「凿石为瓢意若何,泉声流出又风波。我来石上弄泉水,祇道稀颜情味多。」
“长年耽酒更吟诗。蓦地捉将来断送,老头皮。”句:宋·胡仔《苕(tiáo)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二·东坡五》:「東坡云:『昔年過洛,見李公簡,言:宋眞宗既東封,訪天下隱者。杞人楊朴能爲詩,召對,自言不能。上問:「臨行有人作詩送卿否?」朴曰:「惟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灑,且莫倡狂愛詠詩。今日捉將官裏去,這回斷送老頑皮。』」上大笑,放還山。余在湖州,坐作詩追赴詔獄,妻子送余出門,皆哭,無以語之,顧謂妻子曰:「子獨不能如楊處士妻作一詩送我乎?」妻子不覺失笑,余乃出。』」
「绕屋人扶行不得,闲窗学得鹧鸪啼」句:唐·杜甫《暮秋枉裴道州手札率尔遣兴寄递呈苏涣侍御》诗:「此生已愧须人扶。」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鹧鸪》:「【集解】……鹧鸪性畏霜露,早晚稀出,夜栖以木叶蔽身。多对啼,今俗谓其鸣曰『行不得哥也』。」
「却有杜鹃能劝道,不如归」句: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杜鹃》:「【释名】……蜀人见鹃而思杜宇,故呼『杜鹃』。说者遂谓杜宇化鹃,讹矣。鹃与子巂(guī)、子规、鶗鴂(tí jué)、催归诸名,皆因其声似,各随方音呼之而已。其鸣若曰『不如归去』。」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金国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辛稼轩生于金国,其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时年二十一岁。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後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後,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辛稼轩病逝,年六十八。後赠少师,谥号“忠敏”。辛稼轩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 794篇诗文
辛弃疾的其他作品
- 《 贺新郎 · 和徐斯远下第谢诸公载酒相访韵 》 —— [ 宋 ] 辛弃疾
- 《 和郭逢道韵 其二 》 —— [ 宋 ] 辛弃疾
- 《 一落索 · 信守王道夫,席上和赵达夫赋金林檎韵 》 —— [ 宋 ] 辛弃疾
- 《 贺新郎 · 世路风波恶 》 —— [ 宋 ] 辛弃疾
- 《 偶作 其三 》 —— [ 宋 ] 辛弃疾
- 《 议练民兵守淮疏 》 —— [ 宋 ] 辛弃疾
- 《 满江红 · 病中俞山甫教授访别,病起寄之 》 —— [ 宋 ] 辛弃疾
- 《 浣溪沙 · 种松竹未成 》 —— [ 宋 ] 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