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浣溪沙:词牌名。原为唐代教坊曲,《金奁集》入「黄钟宫」,《张子野词》入「中吕宫」。最早采用此调的是唐人韩偓(wò),通常以其词《浣溪沙·宿醉离愁慢髻鬟》为正体,另有四种变体。正体双调,四十二字,上阕三句,三平韵;下阕三句,两平韵;过阕二句多用对偶。此调音节明快,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别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阕各增三字,韵全同。
「秋来咫尺异荣枯」句: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异荣枯,四卷本丙集作「共荣枯」。
「空山岁晚孰华予」句:战国楚·屈原《楚辞·九歌·山鬼》:「留灵脩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岁晚,四卷本丙集作「晚翠」。
孤竹君:《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此谓竹。
赤松子:汉朝隐士。《史记·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留侯乃称曰:『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雠彊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乃学辟谷,道引轻身。」唐·司马贞《索隐》:「《列仙传》:『神农时雨师也,能入火自烧,昆崙山上随风雨上下也。』」此谓松。
频频:四卷本丁集作「频烦」。
序
《浣溪沙·种松竹未成》大约作于宋宁宗庆元三、四年间(公元1197年-1198年),时作者移居铅山瓢泉新居一年稍多一点,所种松竹尚未成长起来,加之以言者论列,罢官观,生活索寞,感而赋词,托物言情,抒写了胸中不平之气。词的上阕写咫尺枯荣之感。首句慨叹不仅遭人疏远,连草木也疏远他。「秋来」句紧承上句,言草木原本枝繁叶茂,可秋天一到,叶落枝枯,转眼之间,荣枯各异。而辛弃疾于是年九月落职闲居,由地方高级官吏沦为庶人,咫尺之内,有天壤之别。如果两者不是巧合,就是托物寓意,其感慨是非常深沉和强烈的。词的下阕写岁晚松竹之恋。「孤竹君」句写竹。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蔽而食之」,后遂饿死。本句似用这个典故,言孤竹君二子虽穷饿而死,犹守节不移,借以喻指所种之竹虽然穷尽,其「节」仍在。「赤松」句写松。言其虽然幼嫩,但已生出枝叶,成长可期。松、竹、梅为岁寒三友,不怕岁寒,节概可称。这两句词既照应词题「种松竹未成」,又颂扬了松、竹的节操,暗示他要以松、竹为友。故词结句说:「主人相爱肯留无」,言作为新居的主人,我爱松、竹,不知松、竹能否为我留存,从词题生发开来,表明企盼所种松、竹能顺利成活,伴随自己度过岁晚这段艰难的日子。

辛弃疾
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将领,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金国山东东路(原北宋京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辛稼轩生于金国,其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时年二十一岁。历任江西、湖北、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後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後,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辛稼轩病逝,年六十八。後赠少师,谥号“忠敏”。辛稼轩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传世。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 794篇诗文
辛弃疾的其他作品
- 《 念奴娇 · 书东流村壁 》 —— [ 宋 ] 辛弃疾
- 《 玉楼春 》 —— [ 宋 ] 辛弃疾
- 《 哨遍 · 用前韵 》 —— [ 宋 ] 辛弃疾
- 《 唐多令 · 淑景鬭清明 》 —— [ 宋 ] 辛弃疾
- 《 感怀示儿辈 》 —— [ 宋 ] 辛弃疾
- 《 蝶恋花 · 和赵景明知县韵 》 —— [ 宋 ] 辛弃疾
- 《 定风波 · 施枢密圣与席上赋 》 —— [ 宋 ] 辛弃疾
- 《 兰陵王 · 赋一丘一壑 》 —— [ 宋 ] 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