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其三

西风又到洗妆楼,衰草连天落日愁。 瓦砾数堆樵唱晚,凉云几片燕惊秋。 繁华一刻人偏峦,呜咽千年水不流。 借问累累荒冢畔,几人耕出玉搔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洗妆楼:指女子的梳妆楼。
  • 瓦砾(lì):破碎的砖头瓦片。
  • 玉搔头:即玉簪。

翻译

西风又吹到了梳妆楼,衰败的荒草连着天边落日引发愁绪。几堆瓦砾旁传来樵夫傍晚的歌声,几片凉云让燕子也惊觉秋天到了。曾经繁华的一刻人却偏偏留恋,呜呜咽咽多年河水也不再流动。试问那众多的荒坟旁边,有几人能耕出玉簪来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扬州的衰败景象和历史变迁带给人的感慨。诗中通过“西风”“衰草”“落日”“瓦砾”等意象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繁华一刻人偏峦”表现出对往昔繁华的怀念和留恋,而“呜咽千年水不流”则更加强化了这种历史的沧桑感。最后以“借问累累荒冢畔,几人耕出玉搔头”结尾,引发人们对历史沉淀和人事无常的思考。整体意境深沉,富有感染力。

郑板桥

郑板桥

郑板桥,原名郑燮(xiè),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一生画竹、写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 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