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水田衣:一种用各种颜色的碎布料拼合起来,形似水田的衣服,僧人、道士常穿。
- 袱巾:又作“幅巾”,一种包头的巾帕。
- 相厮称(sī chèn):相互相称、配搭适宜。
翻译
穿着水田衣的老道士,背着葫芦,头上戴着袱巾,棕色的鞋子和布袜子搭配得十分相称。他会修理琴,也懂得卖药,各种本领都有;捉鬼拿妖之类的事情也样样都行。最后他随着白云与红叶走向山间的小路,听说他在悬崖上建造房屋居住,可是又让人到哪里去寻找他的踪迹呢 ?
赏析
这首诗塑造了一位超凡脱俗的老道人形象。诗的前几句通过对老道人独特的外貌装扮和多种才能的描绘,展现出他的神秘与不凡。“水田衣”“背葫芦”“戴袱巾”“棕鞋布袜”,这些独特的服饰细节使老道人的形象跃然纸上,给人一种远离尘世的感觉。而“修琴卖药般般会,捉鬼拿妖件件能”则进一步增添了他的传奇色彩,显示出他多才多艺且本领高强。
后几句“白云红叶归山径,闻说道、悬岩结屋”描绘出老道人回归山林,在悬岩之上结庐而居的情景,营造出一种空灵、幽远的意境,体现出老道人对世俗的超脱和对自然的亲近。最后的“却教人、何处可寻”,以一种寻而不得的感慨结尾,更添几分神秘和惆怅,表现了老道人的行踪飘忽不定,如同仙人一般难以寻觅,引发读者对这种潇洒自由、遗世独立生活的遐想 。

郑板桥
郑板桥,原名郑燮(xiè),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一生画竹、写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 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