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 台城

秋之为气,正一番风雨,一番萧瑟。落日鸡鸣山下路,为问台城旧迹。老蔓藏蛇,幽花贱血,坏堞零烟碧。有人牧马,城头吹起觱篥。 当初面代牺牲,食惟菜果,恪守沙门律。何事饿来翻掘鼠,雀卵攀巢而吸?再曰荷荷,跏趺竟逝,得亦何妨失?酸心硬语,英雄泪在胸臆。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台城:故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本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
  • 萧瑟(xiāo sè):形容风吹树叶等的声音,也形容冷落、凄凉。
  • (dié):城上如齿状的矮墙。
  • 觱篥(bì lì):古代管乐器,形似喇叭,用竹做管,用芦苇做嘴,亦作“觱栗”。
  • 沙门:佛教名词,梵语的音译,也叫“桑门”,指依照戒律出家修道的人。
  • 荷荷:象声词,怨恨声。
  • 跏趺(jiā fū):佛教徒的一种坐法,即双足交叠而坐。

翻译

秋天的气息,正是一番风雨,一番萧瑟冷落。在落日余晖中走在鸡鸣山下的路上,去探寻台城的旧迹。老蔓如同藏着蛇,幽暗的花朵如溅血般,残坏的城堞飘着青绿色的烟。有人在城头上牧马,还吹起了觱篥。 想当初(僧人)当面代替他人牺牲,食物只有蔬菜瓜果,严格遵守佛门戒律。为何饿了的时候反而去翻挖老鼠,还有去攀鸟巢吸取鸟雀的卵呢?再发出“荷荷”的怨恨声,最终以跏趺的姿势逝去,得到又何妨失去又何妨?这些心酸的硬话,英雄的泪水在心中翻涌。

赏析

这首词通过描绘台城的衰败景象,以及联想到曾经发生在这里的一些事情,如僧人违背戒律的行为等,表达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和对世事变迁的感慨。词中“秋之为气,正一番风雨,一番萧瑟”定下了悲凉的基调。对台城旧迹的描写,如老蔓、幽花、坏堞等,生动地展现了其荒芜破败。“有人牧马,城头吹起觱篥”则增添了一抹凄凉的氛围。后面关于僧人的描述,引发了对人性和道德的思考。全词语言简洁而有力,既有对景物细致的刻画,又有深层的寓意和情感,充分体现了郑板桥词的独特风格和艺术特色。

郑板桥

郑板桥

郑板桥,原名郑燮(xiè),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一生画竹、写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 94篇诗文

郑板桥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