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情十首

尽风流,小乞儿,数莲花,唱竹枝,千门打鼓沿街市。 桥边日出犹酣睡,山外斜阳已早归。残杯冷炙饶滋味,醉倒在、回廊古庙,一凭他、雨打风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竹枝:乐府《近代曲》之一。本为巴渝(今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 千门:众多宫门,亦借指众多宫殿。这里形容热闹的场所。
  • 残杯冷炙:指吃剩的酒食。残:剩余;杯:指酒;炙(zhì):烤肉。

翻译

尽享潇洒风流啊,小小的乞丐,数着莲花,唱着竹枝词,在众多热闹的场所打着鼓沿着街道游走。桥边太阳已经升起却还在酣然沉睡,山外的斜阳已经早早归去。那吃剩的酒食也有丰富的滋味,醉倒在那回廊的古庙中,任凭那雨打风吹。

赏析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一个潇洒自在的小乞儿形象。他无拘无束,在街市上唱着竹枝词,自在逍遥。尽管处于社会底层,靠残杯冷炙生活,但他却能安然享受这种状态,哪怕日晒雨淋也无所谓。诗中体现了一种对自由、对平凡生活的独特感悟,以及不受世俗拘束的超然态度。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作者对这种自由生活的一种欣赏和向往。

郑板桥

郑板桥

郑板桥,原名郑燮(xiè),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河南范县、山东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 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一生画竹、写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 94篇诗文

郑板桥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