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年八月十二日主上符鸾释放寻复逮系有感

· 杨爵
忽忆去年今日秋,犴狴同得荷天休。 暂归故里观三径,传播纶音到九州。 明主心无偏好恶,小臣罪未了幽囚。 有时旷荡恩还下,稽首遥辞五凤楼。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乙巳年:这里指的是明朝嘉靖二十四年,即公元1545年。
  • 符鸾:古代传说中的神鸟,这里可能指皇帝的诏令或使者。
  • 犴狴(àn bì):古代传说中的猛兽,常用来比喻监狱。
  • 荷天休:承受天命的恩赐。
  • 三径:指家园,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 纶音:皇帝的诏令。
  • 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州,这里泛指全国。
  • 明主:贤明的君主。
  • 小臣:作者自谦的称呼。
  • 幽囚:被囚禁。
  • 旷荡:宽大,宽恕。
  •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
  • 五凤楼:古代宫中的楼阁,这里指朝廷。

翻译

忽然想起去年今天的秋天,我与监狱一同得到了天命的恩赐。 暂时回到故乡,观赏家园,同时传达皇帝的诏令到九州各地。 贤明的君主心中没有偏好或厌恶,而我这个小臣的罪名还未了结,仍在囚禁之中。 有时天恩浩荡,宽恕降临,我便跪拜辞别朝廷,遥望五凤楼。

赏析

这首作品是明朝官员杨爵在乙巳年八月十二日所作,表达了他对过去一年中自己命运起伏的感慨。诗中,“忽忆去年今日秋”一句,即刻将读者带入他的回忆之中,展现了他对过去事件的深刻记忆。诗中“荷天休”、“传播纶音”等词句,显示了他对皇帝恩赐的感激以及对国家大事的关注。而“小臣罪未了幽囚”则透露出他对自己境遇的无奈与忧虑。最后两句“有时旷荡恩还下,稽首遥辞五凤楼”则表达了他对未来可能的宽恕与释放的期待,以及对朝廷的敬意和告别之情。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展现了作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个人情感与政治态度。

杨爵

明陕西富平人,字伯珍,一字伯修。二十岁始读书,常边耕边读。同郡韩邦奇录为弟子。嘉靖八年进士。授行人,擢御史。奉使湖广,见饥民割尸肉为食,还言虽周公制作尽复于今,亦无补于饥寒之众。郭勋用事,世宗经年不视朝,日夕建斋醮。而大臣夏言、严嵩以元旦微雪,作颂称贺。爵乃上书极谏,忤帝,下诏狱拷讯几死。历五年获释,抵家甫十日,复逮系狱,又三年始释。卒谥忠介。有《杨忠介集》、《周易辨说》等。 ► 4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