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丙辰: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丙辰年。
- 登第:科举考试中被录取,即中举。
- 世业:家传的事业或学问。
- 青苹:青色的苹果,比喻年轻的学子。
- 新硎:新磨的刀刃,比喻新近磨练出来的才能。
- 丰城:地名,这里可能指科举考试的地点。
- 雷焕:人名,可能是指当时的考官或权威人士。
- 鳌禁:指皇宫,科举考试的最高殿堂。
- 提衡:选拔人才的标准。
- 志宁:心志坚定。
- 干志宁:指有志向且坚定的人。
- 十八学士:指唐代李世民设立的文学馆中的十八位学者。
- 三百五人:指科举考试中录取的人数。
- 虎拜:指科举考试中的成功者。
- 一千半运:可能指科举考试的运气或时机。
- 彤庭:指皇宫的红色庭院,这里指科举考试的场所。
- 草茅:指在野的、未受官方认可的士人。
- 国士:国家的杰出人才。
- 心灵:内心深处的智慧和情感。
翻译
自古以来,家传的事业只有一门经书,年轻的学子像青苹果一样,经过磨砺展现出新的才华。在丰城,我们依靠雷焕来识别才华,而在皇宫中,选拔人才的标准则由心志坚定的人来决定。
那些有志向且坚定的人,如同唐代的十八学士,科举考试中录取的三百五十人一同成功,而这一切都与皇宫中的红色庭院中的时机和运气相协调。
在野的士人,如遇风云变幻之时,即使难以得到国家的认可,也依靠内心的智慧和情感来实现自己的抱负。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科举考试的看法和对士人命运的感慨。诗中,“青苹磨砺发新硎”形象地描绘了学子经过努力展现才华的过程,而“丰城认气凭雷焕”则反映了考试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后文通过“十八学士”和“三百五人”等数字,强调了科举考试的重要性和成功者的荣耀。最后,作者以“草茅下士”自比,表达了自己虽在野但志向不减的情怀,以及对内心智慧的依赖。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展现了明代士人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