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 壬子元夕前,高峣海庄,与王云岩、丘鸿夫、张子中、李继培小饮

· 杨慎
淼淼春波碧海边。淹留佳客夜开筵。未临元夕灯先试,虽是贫家月也圆。 歌宛转,舞蹁跹。劝郎行乐驻华年。白头未定西归计,愁听箜篌蜀国弦。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淼淼 (miǎo miǎo):形容水势浩大。
  • 淹留:停留,逗留。
  • 元夕: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
  • 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 蹁跹 (pián xiān):形容舞姿轻盈飘逸。
  • 箜篌 (kōng hóu):古代一种弦乐器,形状像竖琴。
  • 蜀国弦:指蜀地的音乐,这里特指悲伤的曲调。

翻译

在碧波浩渺的春海边,春波荡漾,我停留在此,与贵客们在夜晚设宴。虽然还未到元宵节,但灯火已提前点亮,尽管我家境贫寒,但今夜的月亮依旧圆满。 歌声悠扬动听,舞姿轻盈飘逸。我劝你享受此刻的快乐,留住青春年华。我白发苍苍,尚未确定归西的计划,心中愁苦,听着那悲伤的蜀国箜篌曲。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春夜海边的一次宴会,通过“淼淼春波”和“月也圆”等自然景象,营造出宁静而美好的氛围。诗中“歌宛转,舞蹁跹”生动表现了宴会的欢乐气氛,而“愁听箜篌蜀国弦”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忧愁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整首诗情感丰富,既展现了节日的喜庆,又隐含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未来命运的深沉感慨。

杨慎

杨慎

杨慎,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禀性刚直,每事必直书。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 155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