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陶二尹之任元城

· 黄佐
风流此日陶彭泽,善唱吴歈向别筵。 制锦正当佳丽地,弹冠初遇中兴年。 一庭诗景孤松里,疋马春风立柳边。 倾盖相逢又分手,金台凉月夜娟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陶彭泽:指陶渊明,因其曾任彭泽县令,故称。
  • 吴歈:吴地的歌曲。歈(yú),指歌。
  • 制锦:比喻做官,治理政事。
  • 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比喻准备出仕。
  • 中兴年:国家由衰落而复兴的时期。
  • 诗景:诗中的景象,也指诗意盎然的环境。
  • 孤松:单独生长的松树,常用来象征高洁、坚韧。
  • 疋马:一匹马。疋(pǐ),同“匹”。
  • 倾盖:指初次相逢,交谈甚欢。
  • 金台:指高台,也可能是指某个具体的地方。
  • 凉月:清凉的月光。
  • 娟娟:形容月光明亮、美好。

翻译

在这个风流倜傥的日子里,我们送别了如陶渊明般的人物,他在告别宴会上唱起了吴地的歌曲。他即将前往一个美丽的地方担任官职,恰逢国家复兴之际,他准备出仕。他的诗中描绘了一幅孤松下的诗意景象,春风中,他骑着马,立在柳树旁。我们初次相遇便要分别,金台之上,凉爽的月光下,夜晚显得格外美好。

赏析

这首诗是黄佐赠别陶二尹赴任元城的作品,通过描绘陶二尹的形象和即将开始的旅程,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赞美和不舍。诗中运用了陶渊明的典故,将陶二尹比作古代的贤士,赞美其风流倜傥和才华横溢。同时,通过“制锦”、“弹冠”等词语,展现了陶二尹即将开始的政治生涯和国家的复兴景象。最后,诗人以金台凉月作为背景,抒发了与友人分别的淡淡哀愁,以及对未来美好时光的期待。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黄佐

明广东香山人,字才伯,号泰泉。正德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出为江西提学佥事,旋改督广西学校。弃官归养,久之起右春坊右谕德,擢侍读学士,掌南京翰林院事。与大学士夏言论河套事不合,寻罢归,日与诸生论道。学从程、朱为宗,学者称泰泉先生。所著《乐典》,自谓泄造化之秘。卒,赠礼部右侍郎,谥文裕。 ► 10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