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池亭即事
冥心阅群动,亦各趋所安。
胡为名利人,戚戚常鲜欢。
吾生四十四,结佩呼郎官。
掌言入纶阁,待诏直金銮。
匪谓得禄少,所嗟行道难。
前年谪滁上,忧畏双鬓残。
赖有琅邪溪,时濯尘缨冠。
朝佥徙淮海,任重力易殚。
君恩讵可报,感激涕汍澜。
民瘼不能治,恻隐情悲酸。
况复多病身,名宦心已阑。
归田未果决,怀禄尚盘桓。
公退何所适,池亭一凭栏。
旭日媚春卉,微风生鸣湍。
呵僮勿挟弹,留客不持竿。
用冀鱼鸟驯,熙熙肆游观。
神仙未可学,吏隐聊自宽。
孤吟刻幽石,此义非考槃。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冥心:泯灭俗念,使心境宁静。
- 戚戚:忧愁貌。
- 鲜欢:很少有欢乐。
- 结佩:佩绶。古代官员佩带绶带等饰物。
- 纶阁:中书省的代称。
- 待诏:官名。汉代以才技征召士人,使随时听候皇帝的诏令,谓之待诏,有待诏公车、待诏金马门等名目。
- 金銮:唐朝宫殿名,文人学士待诏之所。
- 谪:(zhé)降职并外放。
- 滁上:滁州。
- 汍澜:(wán lán)流泪的样子。
- 民瘼:(mín mò)民众的疾苦。
- 盘桓:徘徊;逗留。
- 呵僮:呵斥僮仆。
翻译
让心境宁静去审视各种活动,也各自趋向他们所安的状态。为什么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常常忧愁而很少有欢乐。我活到四十四岁,系着佩绶做了郎官。负责进言进入中书省,等待诏令在金銮殿。不是说俸禄少,所叹息的是推行道义艰难。前年被贬到滁州,忧虑和畏惧使双鬓都已残败。幸亏有琅邪溪,时常洗涤那沾染尘俗的帽缨。早上被调任到淮海,责任重大力量容易耗尽。君主的恩情怎能报答,感激得泪流满面。民众的疾苦不能治理,内心的恻隐之情满是悲酸。何况又有这多病的身体,对功名官职的心已经厌倦。想要归田还没能决定,贪恋俸禄还在徘徊。办公完毕后去哪里,在池亭处靠着栏杆。旭日使春花妩媚,微风使泉水发出声响。呵斥僮仆不要携带弹弓,挽留客人不要拿鱼竿。希望鱼鸟驯服,和乐地尽情游荡观赏。神仙不能学,姑且在官吏中隐居来自宽。独自吟诗刻在幽石上,这种情志不是隐士的情怀。
赏析
这首诗既有对人生经历的感慨,也有对官场和现实的无奈与思考。诗人感慨名利追求者的戚戚鲜欢,回顾自己的仕途,包括官职变动、被贬经历等,感叹行道之难和君主恩情难报,对未能解决民瘼心怀愧疚和无奈。自己身体多病,对功名已生厌倦,在是否归田上犹豫不决,体现内心的矛盾。同时描写了池亭的景色,展现出对和乐自然生活的向往。诗中表达情感丰富且复杂,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当时的心境和对生活、官场等多方面的感受。整体意境既带有一种淡淡的愁绪,又有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渴望与追寻。

王禹偁
王禹偁(chēng),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菏泽市巨野县)人,北宋白体诗人、散文家、史学家。出身清寒,家庭世代务农。从小发愤求学,五岁能诗。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中进士,最初担任成武县主簿。他对仕途充满抱负,曾在《吾志》诗中表白:“吾生非不辰,吾志復不卑,致君望尧舜,学业根孔姬”。端拱元年(公元988年),他被召见入京,担任右拾遗、直史馆。他旋即进谏,以《端拱箴》来批评皇宫的奢侈生活。後来历任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为人刚直,敢直言进谏,誓言要“兼磨断佞剑,拟树直言旗”。曾三次被贬职:淳化二年(公元991年),一贬商州(今陕西商县);至道元年(公元995年),二贬滁州(今安徽滁州);咸平元年(公元998年),三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故有“王黄州”之称。咸平四年(公元1001年)徙蕲州,未逾月而卒,年四十八。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著有《小畜集》、《小畜集外集》。其诗风朴素,散文平易。代表作有文《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唐河店妪传》,诗《对雪》、《村行》等。 欧阳修十分仰慕王禹偁,在滁州时瞻仰其画像,又作《书王元之画像侧》。苏轼所撰《王元之画像赞并序》,称他以“以雄风直道独立当世”,“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
► 673篇诗文